100-110(1 / 2)

大明寒门录 墨南耕 18131 字 8天前

第101章 南安府大庾县 选择决定命运

“明远。”高月娘深情地看着新婚丈夫, 想说些什么,最后却还是一句。

“明远。”

“月娘, 我很快回来。”谈远握着新婚妻子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跟大太监高柱去见永巨帝了。

六月天,天很热,谈远步行,到永巨帝处已经满头大汗了。

永巨帝在书房见了,忙招手:“明远,我这有风扇, 过来吹。”

谈远先行了个礼,然后就不客气地吹风了。

永巨帝问道:“你们成亲我也送了礼,你既然收下, 应该不是对我不满, 怎么要自请下放呢?”

想到月娘,谈远就情不自禁地微笑, “皇上, 这可不是对您不满。月娘都愿意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好一个大丈夫!可朕现在就能破格提拔你, 何必去地方吃苦呢?在朕身边不好吗?”

谈远笑道:“在皇上身边自然很好,可皇上难出皇城, 正需要我们走出皇城, 成为您的眼睛您的手啊!”

永巨帝觉得有道理, 可还是舍不得放走明远。

“可明远在朕身边,朕才更如意呢!登基大典你官太小了,朕都不好召见你,这样, 朕给你升官,唔,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如何?”

提到这个翰林侍讲学士,谈远就想到了已经葬入皇陵的隆景帝。隆景帝和永巨帝是父子,一个欺压他一个抬举他,而他竟然和其他古代官员一样,非常适应父子二人对他的不同。

为什么他不恨屋及乌,厌恶永巨帝呢?大概因为他是皇帝,这是皇权对人的异化?他不太清楚,但还是离“皇帝”远一点好。

谈远正色道:“皇上!没有这样升官的。我现为翰林编修,最多升一级,成为翰林修撰,怎么能破格提拔为翰林侍讲,这不合规矩!”

永巨帝摸了摸鼻子,不敢看谈远。“朕对别人还是挺讲规矩的,对你才不讲规矩的。”

“希望皇上谨遵制度。”

说完这句,谈远又调皮起来,朋友之间也不必太拘束,“皇上,臣是江西人,对江西最熟,皇上把臣安排去江西吧?地方臣都想好了,就是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臣想去那里当父母官。”

要是隆景帝一定不知道这地方,但永巨帝知道一点。

“那可是赣南山区,穷山僻壤,税都收不齐,顶多有个梅岭商道能收点钱,你怎么能去这种地方!去南昌吧,南昌繁华,有朕在,就是益王也不敢不给你面子,政绩不用愁!”

“皇上,正是因为大庾县穷臣才去的,要是臣没有做出政绩的本事,又怎么对得起您的厚爱呢!请皇上成全。”谈远道。

“去这种下等县当父母官?明远我给你算一卦吧,若是吉你就去,不吉利还是听朕的吧!”

说着永巨帝已经开始测字了,写了一个“庾”字。

谈远看永巨帝测字算卦,心里有点紧张怕结果不吉,又觉得好笑,算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皇帝都被他逼得算卦了。又不赞同,一国之君怎么能算卦断事,断的还是他对自己的安排!

看永巨帝的表情,谈远就知道事情成了,“皇上,是吉吧?”

永巨帝有些懊恼:“朕怎么偷懒写了个庾字!这庾字本义为露天粮仓,上面一个广,正似朕对你的庇护,下年一个臾,可拆为臼和人,不正是明远你在那里事必躬亲之象?臾字又可以想到须臾一词,……”

谈远笑了,“皇上,那您就是答应了?”

永巨帝咬牙:“好,朕允了!但三年后,不管明远你政绩如何,朕都要把你调任为上等县知县。之前三年,不过是过渡历练,朕不愿意你长久困顿在那处。”

皇权啊,皇权又要破坏制度了!但这是皇帝的美意,对他也有好处,他不能提这点。不过,真要快点做出成绩了,又多了点压力。

“多谢皇上美意,臣感激不尽!”谈远半跪道。

聊完要紧事,君臣二人又闲聊了会儿,谈远出宫了,由把他请来的大太监高柱亲自又送回去。

一起回去的还有赏赐,看得见的是赏赐给谈远的600两银子和20匹绢,看不见的是赏赐给他的一千斤粮种,许多的铁农具,还有大量的经史农书,这些都是离京时让他带走的,助谈远出政绩的。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东西,永巨帝很细心。

高柱原本态度一般,见皇上这么上心,也把谈家放在心上。再去时,态度十分亲热。

接了圣旨后,他道:“是谈大人非要去的,皇上也没办法,只能赏些东西。但三年后,谈大人必有前途的,以后更不必说,你们不用担心。”

金妮儿和谈建听了不担心了,就是本就不担心的高月娘也是松了口气。

高月娘:“明远,皇上怎么答应你的?”

谈远在家人面前学了永巨帝一遍。高月娘没想到换了个皇帝,她家明远的境遇竟然上了不知道几层,比先前是舒心多了!

“真是皇上的恩典啊!”高月娘道。

“可不是!我的娘嘞,赏了这么些东西,这个皇上这么看重远哥儿,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金妮儿感叹。

“皇恩浩荡啊!”谈建十分感动地说。

谈远点点头,“月娘,三天后我们就走吧!爹娘,你们也跟去吧!刚好顺路回家一趟。”

谈家其乐融融,他们住的可是鲤鱼胡同,周围都是做官的,这么大的动静早惊动了消息灵通的左邻右舍,纷纷上门拜访。

第二天,谈远的朋友们都来了,来看他的赏赐,仍然惊讶他的选择。

也不止是朋友,外界知道这事的,议论不少。但越是高官重臣,如高仕君的,越是赞同欣赏。越是位卑权小的,越是鄙视怀疑。

谈远对于外界反应是不放在心上的,宠辱不惊,只要月娘支持他就好了。他按计划在三天后出发。

张归亲自带着下属陪同谈远去各个衙门拿先前的赏赐,拿齐了,由兵部派人护送到漕船上,直到出了京城地界。

皇上仔细,还赐了驿站勘合,谈远凭这个,可以免费使用沿途驿站超规格的车马载人载物。

一家四口,往南安府大庾县去了,但四个人眼里心里都是抚州府永宁县,他们先回了永宁。

再在家最后住几晚,谈远最重要的事是祭祖。他可以借着上任这件喜事,把族人聚齐,再一遍强调他的想法。

不要违法犯罪,不要作奸犯科!

读书科举有益,有事求助宗族!

虽然凭着谈远,别说永宁,抚州府都没人能欺负谈家人,但他们还是听得认真,这可是他们谈家最出息的人!

祭拜完祖先,谈远本想带爹娘去他上任的地方看看,但谈安不行,他之前就分心,一边科举一边经营,结果两边都没搞好,现在真院试落榜了,经营家里产业也没心思了,谈建得留下来经营家里的产业。

谈安真是不行,若不是因为这是娘的儿子,谈远话都不想跟他说。

祭拜完,谈远就带着高月娘在永宁转,他们可转不了几天了,很快就要去一个两人都陌生的条件差永宁许多的地方了。

没想到碰到了黄棋。

黄棋棋艺很好,经常不在永宁。这一遇上,双方都很惊讶。谈远向月娘简单介绍了这个熟悉的陌生师兄.

当谈远要说自己为什么会在永宁时,黄棋却道他都知道,永宁可是谈远老家,关于他的消息,这里的人都很爱听。

“子传怎么样?他还是没孩子?”

“挺好的,留在京城了,他还想你去看他呢。他和宋珍音打算生个孩子,很快会有的。”谈远道。

京城,听说永巨帝挺爱下棋的,或许真有机会去,黄棋想着。

黄棋:“你是真大胆啊!还嫌我们永宁太好了,要去穷乡僻壤。我是真佩服你,祝你好运!”

谈远点点头。

“旁边这就是你的妻子,姓高?她出身好,你又有本事。嘶,你要位极人臣,青史留名啊!”黄棋感叹道。

“多谢黄师兄吉言。”高月娘道。

两人在永宁,谈远带妻子见到了不少熟人。他感受着属于永宁的空气,要去一个穷地方打拼,他心里有点没底,不知道大庾县是比记载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

差很多!

当谈远八月份到南安府的大庾先县,大庾已经被洪灾蹂躏了很久了,粮食颗粒无收!

原本谈远想的只是税粮少一点,可以想办法提高产量,谁知道现在,税粮直接是0了!本以为是薄有资产,可以做大做强,谁知道现在是一穷二白,还有负债累累的风险了!

税粮交不上,税银更交不上。而且洪灾伤害人命、毁坏房屋田地、制造瘟疫,这是地狱开局啊!

“老爷,咱们向朝廷申请免税三年吧!三年后或许还能交上钱粮!”

谈远有些犹豫。写封奏折要求免税很容易,他相信永巨帝很愿意。写吧,他还怎么锻炼自己,没有税粮压力,不但是不合规矩,而且他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松懈。但是不写吧,税粮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且也可能让永巨帝破坏规矩,还有大庾县老百姓的压力也会很大!

刚来就做上选择题了!选择决定命运,但谈远还真不知道怎么选更符合他的利益!

第102章 请马家家主一叙 治理策略

夫妻一体, 他该问问月娘啊!。

谈远抱着月娘,把问题告诉她, “月娘,你说怎么办啊?”

高月娘道:“明远,既然你有大志向,又有皇帝的恩宠,为什么不靠自己呢?若是败了,也不至于没有翻身之地。若是胜了,那就了不得, 这样的局面,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谈远听着,觉得不错, 抱得更紧了:“月娘又不懂这些, 当然不知道怎么办了。”

谈远松开手,严肃道:“我们来得也巧, 没遇上洪灾, 不然说不定我们的性命也不保。现在洪水退去, 最怕的疫病,其他都还好, 就靠月娘帮我了。”

“我,我才学了两年, 还没出师呢!”

谈远笑道:“这县衙都破败成这样了, 能有什么郎中?月娘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 “死马当做活马医”,怕什么,咱们这是做好事呢!”

高月娘一想也是,又想到县衙这么破败, 她真是一点也受不了。

高月娘委屈:“那咱们帮完它们,什么时候修一修这县衙啊,太破了,要是有老虎,一巴掌墙就倒了。”

谈远笑了,这地方条件确实太差了。他是很理解月娘的,虽然是他自愿来这儿的,但他也受不了这艰苦的条件。

“不止是我们住的县衙,大庾县的老百姓很多本来就住得不好,现在房子又被冲走了,我们也要帮他们建房子。”谈远道。

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不管是从古代还是现代的什么方面看,都是个穷地方。穷人么,自然是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

所以,虽然谈远有了住房目标,但不着急,他知道百姓还能忍。不过死生大事,古代人就受不了了,一次洪灾要死多少人啊!

“月娘,我原还想着三年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先观察三个月,但现在只能强势介入,掌控大庾县了。不靠官府手上的资源和力量,我真怕发展成瘟疫!”

于是夫妻俩连夜收拾好带来的东西,第二天就出发去考察了。

大庾县位于三省交界处,这样的三不管地带,治安很差。甚至没有知县敢来这里,这里已经缺知县和县尉等官十几年了,所以谈远才来了这!

但他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安保力量分作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县衙,护着她娘和带来的物资。一部分陪着他和月娘去调查灾情。

因为发了洪灾,路上很不好走,但也不用担心出事。

谈远没急着下乡,先把大庾县转了一圈。大庾县比永宁县差很多,都是茅草土屋,根本没有永宁那样繁华的街道,甚至明显繁华一点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竟然没有瘟疫的迹象。谈远想,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人受灾太多,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或者抵抗力?

在谈远和高月娘步行走在大庾县县城的时候,当地仅有的几个衙役就在旁边敲锣打鼓:“新县令来了!谈老爷走马上任了!”

这样的动静吸引了不少人来看,待看到“老爷”这般年轻时,个个不解,但都没有轻举妄动。

倒是谈远他们先动了,走了一上午,高月娘和绿衣都受不了了,要歇歇。

谈远注意到一户人家只有奶奶和孙女,就去了她家。“老人家,你好。”

谈远打招呼很热情,老人家却挠挠头,叽里咕噜不知道说了什么。

啊!语言不通,他怎么忘了这个!

衙役这个眼色还是有的,连忙帮着翻译。

“洪水走了,水也脏了吧?你们怎么喝水?”

老人家道:“脏了,是脏了。我们啊,还是打河水,放,放一放就好了,煮饭多加水。”

“不能喝生水,水一定要烧开。那些大户人家怎么喝水?是不是有两个大户?”

老人家眼睛亮了:“是有两个大户,一个是马老爷,一个是包老爷。他们喝井水,想喝,打起来就喝的。我们要喝要给钱的,喝不起。”

谈远思考时,高月娘道:“我是县令夫人,这洪水过后,我们这里死了不少人吧?尸体怎么办?上茅房怎么上?!

“死了好多啊!死了一半吧!我家里就是死了好多人……”

老人家说着伤心起来,孙女连忙安慰奶奶。高月娘也安慰老人家,安慰好了才问:“所以尸体土葬?埋多深?茅房在哪里上?怎么上?”

“人死了当然埋在土里,能挖多深挖多深。茅房,哪里不是茅房,看到哪里没人就上喽,上完拿叶子一擦,好了。”

高月娘很震撼,拿叶子擦!没有纸吗?叶子上看肯定有水,不行啊!随地如厕?

“明远,这个能挖多深挖多深,就是挖不了多深吧?还是有隐患。”高月娘道。

“估计也就是一米左右,不够。”谈远回应道,又问老人家,“你们农田被毁,粮食够吃吗?马家和包家呢?”

“怎么够吃哦!吃完这些都不知道哪里找食去,大老爷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点粮食吧,饿啊,我们都没东西吃。”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要跪下。

谈远连忙扶着老人,提到粮食,老人如此激动,看来粮食才是关键!而这种百姓无粮的情况,他们一定会被两个大户拿捏,他们会从外地买来粮食,囤积居奇,高价售卖!

但最要紧的还是疫病,不能发生瘟疫!

“粮食好说,补种红薯就好。我有优良稻种,薯藤不是问题。至于口粮是不能白给的,奶奶您这样的,第三天到县衙去,我们办粥厂让你们吃饱。那些劳力就得干活了,清理废墟、修路什么的,麻烦奶奶帮忙说说,明天就到我那去。”

谈远这一番话很是安抚了老人,老人甚至用自家不多的粮食给他们煮粥喝,谈远给了银子。

算是吃过午饭,下午再走一圈就可以把大庾县剩下的一半走完了。

夫妻俩边走边找当地百姓聊,算是把大庾县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原来大庾县的县衙已经穷得一穷二白了,什么都没有,好不容易衙役们收上来了,也不交税,而是送到自己家,这算是他们的“俸禄。”

今年就惨了,他们也什么都没有。衙役们在衙役没事干没收入,有时也会听大户的话,帮着他们欺负人。

回去路上,谈远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感到棘手。唯一的好处就是,这是古代,而他是现代人,可以降维打击!

谈远对高月娘:“月娘,最要紧的有三件事,一,防疫叫他们喝开水,集中处理尸体,撒生石灰消毒,这就靠你主持了。

二,粮食。百姓都是手停口停,农田被毁,她们一定慌,大庾县就会乱。所以,要搞定粮食,而且我们也要吃饭。

三,豪强。官府手上可是什么资源都没有,只有几个兵罢了。豪强可是没受什么影响,资源丰富得很啊。他们一定会趁灾吞并灾民土地、囤粮抬价,到时候大庾人是听他们还是听我们的?一旦前面两个问题解决……”

谈远说着,又停下了,高月娘道:“我们连当地的土话都听不懂,很受限制,把豪强放在一边不管是不行的,不如和他们合作,我们怕他们,他们也怕我们。马家是靠科举出身,包家是靠钨矿盈利,我看不如叫马家家主马雄来,你和他聊聊,他花点钱换你的庇护。”

“太好了!如今的人有钱就了不得,包家马家都是大户,包家听着就比马家狂很多,马家也一定受了包家的欺负,何况我们都是科举出身,也更好说话。马家投靠我,包家也必投靠我才行。”

“明天你叫马家人来,先跟他们说。我跟着凌师傅出去防疫吧?”高月娘道。

“多谢你,月娘。”谈远很感谢妻子,她很靠谱,帮了他很多。

夫妻俩互相扶持走回了大庾县衙,就看到娘在缝布口罩,简易的那种!

“娘,好像我和爹以前用的,你怎么做这个?”娘也帮他防疫?

金妮儿指了指裁布的凌师傅道:“凌神医说的,大涝之后可能有大疫,见人最好戴口罩,娘就帮你缝口罩,厉害吧?”

“厉害!”

“唉!我想早知这里惨成这样,还有瘟疫我就不来了,凑什么热闹呢?可是又觉得不对,我不来,远哥儿你是要来的,难不成我就躲开了,让你一个人做这些,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金妮儿道。

“娘还是在好,谢谢娘。”夫妻俩异口同声。

金妮儿有些惊讶,随即抱怨道:“我说叫他们男男女女一起来缝,赶快点,还有有人不愿意,说手笨,就要守在外面,这能有什么事。”

“娘,还是派人守着好。您别着急,等我拿到粮食,您帮忙办粥厂吧,再叫她们做布口罩出来,那可多着呢!”

“好吧,我还要和她们说话呢!你们俩有事就忙去吧啊。”

高月娘的事就是去翻医书,巩固巩固,也安安心。

谈远的事,则是再去向县衙的人和附近的百姓打听有关马包两家的事,他明天得说服马家帮他做事。

这一打听,谈远才发现马家比他想的更好解决,只需要软硬兼施,给利益动武力很快就能解决,他要多一个助力了。

谈远写了个请帖,请马家家主马雄明天辰时四刻一叙,也就是大概早上八点,他应该起得来。

要是不来,那就是看不起他这个知县了,得用武力请来了,他还是有几个兵的。

第103章 赈灾亲力亲为 秩序初步恢复

农历七月也就是公历八月, 天很早就亮了。谈远五点就起了,忙了三个小时, 马家家主终于来了。

马家家主马雄和包家家主可是这大庾的土皇帝,他们消息灵通得很,这个十几年没有知县的地方即将有个县令,他们早就知道了这事。

就在这个谈县令在老家抚州府逗留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两家要亲如兄弟,把这个县令高高架起来, 不要耽误他们发财。

马雄收了谈县令的请帖,他是要来的,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要敢不搭理新县令, 那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再说,也得看看新县令是个什么人啊!

话说, 姓什么不好, 姓谈?有这个姓吗?这么怪的姓!脾气不会也很怪吧?不过在这里他们两家才是说话管用的, 他带的家丁也不是吃素的。

还说什么“新县令来了!谈老爷走马上任了!”哼,什么县令在他们兄弟面前也不好使。不允许他们屯粮卖钱的, 不让他们贱买灾民土地的,捧着他那都是客气, 就是杀了说是新县令体恤百姓一摔摔死了又能怎么样呢?

不过白喝谈县令一杯茶罢了, 他的话他是一个字也不会听的。

马雄打了个哈欠, 该死,沽名钓誉的官!害他这么困,等他进去可不能给他好脸色瞧。

“老爷老爷,下轿吧?”

“什么?“马雄一揉眼睛, 出了轿子。他震惊了,不是说新县令只带了几个护卫吗?怎么有这么多兵,还拿枪拿棒的?

马雄回头看了看自家家丁,为了给谈县令一个面子,他没让他们带短棒,只有两个跟在他身边的拿了根棍子。

哼!有兵又如何,这可是灾后,没有粮食看他能撑几天!马雄下了轿,大摇大摆地进了县衙。

谈远早备好了茶水候着,听到了外面的动静,然后就看到了一脸非暴力不合作的马雄。

马雄长相身高都平平,不过因为钱银滋养,有一股威严雄壮的感觉,看上去是头老狮子。

“马秀才?请坐。马秀才是科举出身?这年头考个秀才不容易啊。巧得很,在下也是科举出身,忝居一甲探花,甲辰科的探花。不过说这些,也不方便马秀才认识我,9年前抚州府有个12岁就考中秀才的神童,叫谈远的,马秀才可听说了?”谈远道。

谈远?!他就是谈远?原来是这个谈远的谈?听着一点都不怪了!

这样的人竟年纪轻轻又中了探花,还到他们这穷山恶水的地方当县令?完了,这样的狠人必是要作出一番成绩的,他们斗得过他吗?

马雄刚想开口,发现自己声音有些抖连忙喝口茶,送上笑容:“谈神童啊!我怎么会没听说呢!当初您可是声名远扬,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没认出您!老眼昏花的,谈县令有什么吩咐?”

谈远站起来,看了一眼外面十几个看着就不好惹的马家家丁,“吩咐谈不上,不过是有些事求马老爷罢了!”

马雄连忙站起来:“哎呦呦!可不敢说求字,谈县令有什么事只管吩咐。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不听谈老爷的听谁的?谈老爷可是缺粮…”

“缺粮?我为什么会缺粮,今早我就派了十个兵和两个衙役去南康县换粮了。南康县是南安府府城所在,不会缺粮。我深受皇上眷顾,用皇上赏赐的良种换粮,应该能换来不少。再等赈灾粮下来,也就无虞了。”

谈远知道,面对地头蛇,他是不能示弱的,没有也要说有!何况他可没说假话。

皇上!皇上赐了良种?天啊,他们是倒了什么霉,要派这样的强人治他们。

“那是那是,皇上所赐必是良种,能换来不少大米红薯盐巴什么的。谈大人不要嫌弃我们愚钝,有事尽管吩咐吧,为朝廷出力,是我的荣幸。”马雄想,他要是不肯舍,估计这位小县令手下的兵不是吃素的。

“马家主愿意帮忙,谈某感激不尽。这去南康县换粮固然好,只是太慢了,这两天灾民只吃县衙的粮是不行的,听说马家包家粮食不少啊!”

谈远来的时候带了粮食,这算少的。刚刚说的是那几个衙役收上来的税粮,他们存在县衙,还没有拿回家作为工钱。

“这,大家都遭了灾,我家哪有什么粮食。不过是灾前恰好买了一点,谈大人若要,马某可低价卖!”马雄的心在滴血。

“低价卖?不不不,马家主我怎么能让你吃亏呢!”谈远摇头,他可不打算用权力换一点低价米,要用就用市场规律,那样来的低价米才多呢!

谈远笑道:“马家主你家有多少粮食,官府照市价买,现在的价。但你出去和人翻两倍说,懂吗?把那些米商都吸引过来。”

马雄也笑道:“懂!等那些米商的粮食来了,大人就扣留他们的货,叫他们低价卖给官府,不然就把他们关起来,不怕他们不从。”

谈远扶额:“不是。是真的高价买,马家卖完这一批,下一批从外地运来的米,也是两倍收。不过,米价是浮动,越往后这米价可就越低了。”

马雄眼睛亮了:“这这这,好熟悉!不过,我家的第一批为什么不按两倍价收啊?”

“当然,这是宋朝范仲淹范公的计策。至于你家的米,你们难道不是为了囤积居奇,现在高价卖出去了多少?”谈远不怕这个计策不奏效,毕竟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未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啊?马雄擦了把汗,“市价就好市价就好,大人这计策,小人听了真是佩服之至啊!”

搞定了马家主,相当于同时推进了粮食和豪强两条线。谈远不急着找包家家主聊,而是开始安排灾后事宜。

他等得住,没有急着开粥厂喂饱灾民,而是一边安排各项事务,一边去梅关古道和各个乡村察访。

马被换粮的士兵和月娘骑走了,谈远只能走路。不过,就算有马,他也不用,他要走路给那些灾民看。

一个会辛苦自己走在灾后土地上四处关心百姓的人,一定是个好官!他要让这些百姓明白这一点,所以必须走路,甚至越狼狈越好。

这办法很管用,而且谈远的狼狈完全不需要伪装,走在泥浆里,里面有倒塌的房屋碎片、漂浮的牲畜尸体,真的非常狼狈!

就这么调查了两天,把他这个新县令来了的消息传递了出去,谈远才开始发粮。

他安排士兵维持发粥秩序,让不多的几个衙役在大庾县敲着破锣破锅喊着县太爷要发粮。

其实也不用怎么喊,绝大多数灾民遇到这样的事,根本是毫无办法,什么希望都想抓住。往日是买儿卖女卖地,现在只要去县衙一趟试试,不用谈远宣传,他们也会来碰运气的。

所以来的人远超预料,有几千人,几乎整个大庾所有灾民都来了!

谈远虽没料到有这么多人,但他就是为人多准备才没有在粮食不足的时候就急着发粮,所以还很镇定。

“60岁以上和10岁以上的老弱可以免费喝红薯粥,发牌子,一天两碗,孕妇一天三碗。”

有那年纪大的迫不及待就听吩咐排队拿牌子了,孕妇也站好了,到了金妮儿那边领粥做口罩。

剩下的能干活的女人到高月娘那边,就在大庾县城清理。青壮年男性则是听谈远的,去清理梅南古道恢复交通,去受灾严重的村子开路。

这些人都是按劳分配,但第一次来,也是免费喝粥。谈远和高月娘就在他们喝粥的时候观察他们,再选一些人出来,这些机灵一点的人负责记录管理其他人的表现。

粥很快就喝完了,高月娘带着女人们清理大庾县主要街道的障碍物。

好木头堆起来等着之后建房子,烂木头拿去生火煮粥。破砖碎瓦拿来临时铺路,石头推到水洼沟渠里填坑……

高月娘带头干,也提醒百姓们不要喝生水,要戴口罩,注意安全……

而谈远这个时候,就等男人们喝完粥,把他们带离大庾县,疏通梅南道。

这条道有很多地方都被淤泥石头木头堵住了,只要有堵住的地方,谈远就安排一批人在这里疏通,剩下的翻过去,疏通下一个地方。

他也带头干,不仅如此,还让马家家主马雄一起和他干。马雄很管用,收服了他,大庾县治安好一半!

现在,劳力们干活也更听话更卖力了!

第一天,所有人都有免费粥喝,但第二天壮年男女们都是靠本事吃饭了,不过吃得却比免费粥好多了,可以喝两碗三碗,也可以多加油盐。

灾民们都吃上饭,干活带口罩了,大庾县也算是初步恢复了秩序。谈远的那口气现在才松,现在急的该是包家了吧?

也不知道包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竟然能扛到现在也不来见他,可见顽固,不会是有什么大招吧?

谈远决定派人去包家周围转转,看看是什么情况,另外,叫这帮士兵多注意点。手上有兵,他怕什么?

“谈大人,要不,让小的明天把他给您叫过来?”马雄讨好道。

第104章 粮食来了! 杖责包建周

谈远点点头, 允了。

可第二天早上八点,谈远处理完, 包家家主包建周并没有来!

好,很好。

谈远环视众人,正要叫一队小兵再去包家请人的时候,忽然发现灾民们有点奇怪。

八点正是吃早饭的时候,老弱妇孺虽然可以通过干点轻松活挣粮食,但他们舍不得吃,通常只喝一碗免费的粥。可青壮年要干活, 为了有力气怎么也会多吃一点吃快一点。

他看着却不是这样!老弱妇孺们还好,青壮灾民们很迟疑,好像粥里下了毒一样。

谈远决定先不派兵过去, 先搞清楚这事。

谈远把这事告诉了月娘, 自己继续处理公务,这地方十几年缺知县, 他愿意干的话有干不完的活。

高月娘让星儿去打听, 找之前那个老人家打听。她当初招待了他们, 第二天都得吃糠了,现在得了他们的好处, 最是信任他们。

“明远,还好是找她老人家问, 不然怕是问不出。”高月娘摇摇头, “不知道谁传的谣言, 说咱们对灾民太好了,肯定有鬼,一定是在粥里下毒了,要把他们都做成傀儡?”高月娘有些无语。

“傀儡?”这个谣言也太离谱了, 谈远想都想不到!

“这简单,我们也从那锅里舀粥喝不就行了。之前是不想排队,没想到还有这事!”谈远拿着碗就要出去。

刚出去,外面却一阵骚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包家家主包建周来了,他长得比马家家主壮一个号,不高,看着就不聪明。

包建周在装好人:“乡亲们!这个粥不能喝啊,里面下了毒的,快别喝了!”

包建周手下的家丁也拿着棍子劝人,“别喝了,有毒!”说着,就把粥碗打翻了。

很好,有人自爆,谣言是谁传的已经很明显了。谈远看着地上的粥,狗做的事,当然应该是主人担责。

“大胆!竟然在施粥处闹事,藐视本官?来人,把他们通通抓起来!”谈远不客气道。

官兵们和包家家丁瞬间打成一团,灾民们都退后看热闹,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大王。

谈远负手而立,并不怕输。

马雄却很怕谈县令输,要是谈知县输了,那他这段时间就被这么个人压着欺负了?那他成什么了?必须狠狠教训姓包的!

包家家丁平时也就欺负欺负旷工,恃强凌弱惯了,对家主根本没有忠心,很快就丢了武器求饶。包建周因为嚣张,很是挨了几下,被打得满头包。

包建周看着自己的手,他…他流血了!这个县令是要把他往死里打啊!太狠了!

“别打了,别打了,我认输!”

谈远手下的官兵大获全胜,包建周被压到了谈远面前,他跪着,头上手上都是血。

“说,为什么要传谣言!”谈远大声问他。

包建周不怕痛,他怕死,“我,我没有……我有!我有!老爷发善心给这群贱民粥喝,没人买我的粮了,我一着急就……”

谈远睨他一眼,对围观的灾民们道:“大家都听到了吗?粥里没毒,是包建周为了让你们买他粮食的毒计!”

说完,谈远迅速把锅里的粥搅了一遍,又倒了半碗在自己碗里,向灾民们展示完立刻仰脖喝下,又展示空碗。

“看,我也喝了,有毒我也中毒了。”

“青天大老爷!这是青天大老爷啊!”有人开始喊,很快所有人都开始喊。

谈远看了一眼,没想到那个老人家这么明事理。

“行了,包建周,既然你认罪,那么现在就该受罚了!来人,给本官重打他五十大板!”谈远狠狠道。

又对围观灾民道:“包家主要打屁股了,要受罚,都来看,都来看啊!”

包建周眼前一黑,这谈县令是要打死他啊!就算没死,他也没脸在大庾这块混了。

不管他怎么想,谈远手下的三个衙役可是手脚麻利地给他准备板凳了。

包建周被捆在两条板凳上,旁边的两个衙役手上拿着船桨粗的板子,他真要挨打了!

“包老爷,您忍忍,我们也是听令行事。”说着,衙役就猛地把包建周的裤子扯下来,露出他的屁股,然后狠狠打下第一板!

“一!”

“啊!”

“二!”

“嘶!

“三!”

谈远就这么看着包建周挨完了五十大板,他从开始的痛叫,到后面求饶,最后晕过去了。他的屁股已经被打烂了,血肉模糊。

谈远站在不远处,感觉鼻尖能闻到血腥味。

“这就是闹事的下场,都知道了吗?赶紧喝粥,喝完干活。”

衙役翻译了谈远的话,乡民们都道“干活干活”,几口就把粥喝了。

谈远看着,回去安慰妻子了,刚才月娘都不敢出来。

“月娘,你怕吗?”

“怕,怕你打不过人家。他活该!你快带他们去做事吧,我也要做事了。”高月娘道。

谈远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梅南道,恢复商旅,很重要。但高月娘的任务也很重要,大庾县是县衙县学所在地,人口又多,非常需要清理疏通。

其余乡村都由村长自行清理本村,而大庾县由高月娘清理,她更有章法,工具也多,而且大庾县本来地势就高一些,人多力量大,今天干完,竟然感觉大庾县肉眼可见地干净了,再干一天就能彻底疏通了!

高月娘很兴奋,和明远商量后,给女人们接下了修建官仓的“公共工程”。

“姐妹们,这些官仓可都要修起来,粮食就快来了,都要装里面的!都加把劲啊!”

高月娘自己也身体力行地清理淤泥,搬木板,把她累个半死。所以她只上午干,下午就恢复指挥的身份。

谈远不一样,他身体更好,何况古道就是堵住了,也不需要什么指挥,他和别人一样从早到晚地干,起一个带头作用。

监工倒是要,监督灾民里滑头的不要偷懒,最合适的人就是包建周。

是的,他没有好好在家养伤,反而被谈远薅来监工了,就趴在马车上。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谁敢偷懒。

包建周当时回去那个痛,到家就醒了。他是真怕了,五十大板,看那谈县令就知道,这打的是生死勿论的板子啊,还好他命大!

他之前真是脑子坏了,敢和新县令对着干。婆娘叫他养伤他也不敢养,他再不做点事,新县令眼里就只有马家了,马雄岂不是要骑到他头上了?

谈远干累了,拿了水囊喝水,走到包建周的马车处靠着,“包老爷,这路再有七天也该通了,你说这帮灾民以后干什么混饭吃啊?”

他,他会关心灾民?不过谈县令都这样说了,包建周道:“送去我那钨矿当矿工?不过这么多人,工价高不了。”

谈远笑了:“你那钨矿要是装得下这么多人,你就是县令了。我夫人跟我说,大庾县街道数泥巴最多,砖瓦都难见到。又想这些灾民之前住的都是土屋,砖瓦房只有你们这些富人住吧?你们的房屋既然也被冲毁了,怎么不修呢?”

包建周明白了:“是啊,不止是我家,我们这些人都是大庾人,谁家一点事没有啊,都要修!”

“要修就好,我这正好有工人呢!我也不坑你,该什么价就什么价,不多要你的,怎么样?”

梅南古道马上就要复通了,不管是为了保证速度还是让灾民以后有收入,谈远都需要给他们再找点事做。

赚钱就靠给这些富人打工修房子了,他当包工头,赚来的钱拿来重修驿站。

谈远有很多文书要传递,但驿站也受灾了,很不方便。

辛苦干了七天,梅南古道终于疏通了,但商旅呢?一个外地人也没有!

而当初借来的,马家买来粮食可都快消耗完了。这真是叫人着急,谈远未雨绸缪,把马雄叫来问。

马雄拍着胸口保证:“再有一天就来了,几十车米,只要谈县令吃得下,我都卖!”

马雄既然知道了米多就会跌价,当然就特意叮嘱家人在附近的府买米,价钱贵一点也行,但一定要快,要最早送过来!

马家人于是在旁边的府买了粮往南安府来。

但大庾县县令两倍价收米的消息早就传出去了,他们再快也不是专业米商,早有比他们更快的。只是那些人都待在南康县,不敢去大庾。

有人说,“两倍收米,他们哪里的钱买?怕是要骗我们的米吧?”

还有人说:“骗?骗米怎么够,还要把人扣下来交赎金吧!”

商人们互相吓唬,有人吓不住了,“不会吧?我可是相信了,用全部身家买了米,这这这…”

“哈哈哈,谁不是啊!我们这些小人物也只能拿家产去赌。好在大米商也不敢来,大庾县才几个人,不就靠那条商道,还有什么?”

“是啊,还有土匪!县令不会是和土匪勾结了吧?靠这个发财,倒是新鲜。”

商人们嘴上说的虽然不好听,但都来了,而且不肯走。所以马家人一说话就被他们注意到了。

“我们大庾县的县令可不是一般人,姓谈名远,就是九年前那个十二岁中秀才的谈神童啊,还中了探花,你们不信?不信就在这儿吧!不是两倍米价,去得早的才是,去晚了米多了谁要你的!”

马家人自然不是光说不做,只在南康县修整了半天,就打算一口气走到大庾县卖了米再喘气。

“谈远?这样的人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人饭都不吃了,就要起货赶路。

去得早才有两倍米价,小米商们面面相觑都怕去晚了,纷纷动身。

又有人把消息告诉了那些大米商,大庾县一时半会还不能产粮,还需要很多很多米,这都是钱啊!

马家人身后,许许多多的小米商带着米朝大庾县来了,他们既兴奋又怀疑。

第105章 为她们做主 金妮儿遇险

谈远能预料到会有很多米商来大庾县卖米, 互相竞争降低米价。他不担心没人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只担心他们来得不够快!还担心他的钱。

向商人买米的银子可都是他用大庾县县令谈远的身份向自己家借的!

要盘活这样一个穷县是真不容易, 他个人还要往里面搭钱,也幸好他有钱,月娘也赞同。

马家人其实也担心他们把米送到县衙能不能从谈县令那拿到银子,但腿脚却不慢,先赶到再说。

哪知道他们明明是最快的了,却已经有人赶在他们前面卸米了,怪不得路上有车辙印!不好, 不会来晚了,不是两倍收米吧!

等他们看清人,打听清楚了, 松了口气。原来这是谈县令先前派去南康换粮的人回来了, 粮种换口粮。

真是脑子有病,为一群乞丐换口粮, 这多吃亏!

“闪老爷, 我们马家的粮食到了, 你点点?”

闪老爷就是闪红米,谈远派去南康县换粮的两个衙役的其中一个。他浓眉方脸, 看着就比较有威严。

闪红米自然把谈远叫来了。

谈远就在卖粮现场监督,果然都是好米。只是花的都是他的钱, 也不知道大庾县什么时候还得起, 总不能当赔钱县令吧?必须想办法给大庾县增收了。

谈远想了许多, 面前却是笑眯眯的,“银子收好了,赶紧拿去给你家老爷,下一批米来得快, 或许还是两倍价收呢!”

“是是是。”

这人飞快地带着家丁们去了马雄家汇报。“大伯,去得快还是两倍价收米!”

马雄听了喜不自禁,夸奖了他一番,还是这一批家丁换上另一个侄子,叫赶紧再去买米来!

要快!

他还要再舒舒服服地赚上一笔。

人性啊,不过谈远要的就是人性,不然一直两倍收米他怎么受得了。

“红米,你们换的粮食到了,马家也卖了粮食,现在粮食最珍贵,你们是要粮食做俸禄?还是什么?”谈远笑着说。

闪红米绝对是要粮食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他见谈老爷比他还年轻,又和他开玩笑,胆子大了一点,“我们要粮食。”

其他四个衙役也都道:“要粮食!”

“大米红薯盐巴都拿一点吧?”谈远要给他们补发工资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他做事,这是必要的支出。

于是五个衙役并请来的民工干活都很卖力,半天时间就把新建好空空如也的粮仓填满了!

他们做完活,谈远还帮他们运粮食回家,他心里再担心,手上也不小气。

于是五个衙役满载而归,个个嘴都咧到耳朵根了,几个月的工钱啊换成粮食真的太多了!现在灾后最要命的就是粮食。

粮食,粮食,现在人人都吃着官府的粥,都担心以后没得吃。五个衙役手上有粮,真是太引人注目了。

于是在他们往家里搬粮食的时候,两批粮食都到了,以后不用愁的消息也就自然地散播出去了。

乡民们听了都安心,都赞谈远是包青天!只是有几个人特别愤慨。

她们道:“谈老爷是好老爷,对这帮老鼠也这么好。只是我看不得这帮老鼠过得好,凭什么,以前那样欺负我们!”

“就是,给这帮瘟神吃大米红薯还有盐巴?不能叫他们吃!”

“是啊,他们也不看自己配有那样好老爷不配!阿磨,咱们去县衙告状吧?”

姜阿磨就是那个给谈远一行人粥喝,得了银子,第二天吃糠饭的老人家。

她想,她是最知道县令老爷好的。不去告状,这帮狗东西以后还要管她们,背地里肯定又欺负人,县令老爷的名声就坏了!

这怎么行!

姜阿磨道:“把被他们欺负得很的人家找上,一起去告状,再叫上咱们的老姐妹,一起去!”

姜阿磨说完就起身要出门了,叫孙女看家。“家里有饭,饿了自己煮粥喝。”

又有一个老姐妹道:“他们四个都不好,只有闪红米还好。咱们看清他们四个在哪里,等老爷下了令,就去抓他们!”

谈远好好在县衙办公,被陈典史提醒了出来,看到的就是这样浩浩荡荡一群人。

怎么回事?他们五个刚拿完粮食都不在,就有这么多人求助?

谈远不解,但亲亲热热地上前:“阿磨奶奶,你们这是?”

“县令老爷,你要给我们做主啊!”姜阿磨腿脚利索,干脆地跪下了,哭天抢地,“那帮狗东西,不是好人啊,不要给他们粮食吃啊!”

谈远忙把人扶起来,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谈远听明白了,这五个衙役有四个,之前都鱼肉乡里,祸害了不少人。

还有人趁势告马家,告他们拐带民女。又有人告包家,家里人死在矿上不给银子就打发了他们。

说真的,谈远一点也不意外。事要一件一件办,正好,五个衙役送完粮食,要回来听吩咐!

“待他们四个来了,你们就把他们抓住,老爷我好好审问审问他们。”谈远道。

谈远这么亲切,她们自然感觉到了,认为谈远是站她们那边的,也就不吵了,各自埋伏起来。

谈远觉得怪好玩的。就把陈典史叫来了,这人可以信任,最早就是他劝的向朝廷申请免税三年,虽然也不一定成。

“啊!”

五个衙役回来了,被早就埋伏好的人们老鹰抓小鸡一样,一击必中,被狠狠按倒在地上,还有人公报私仇,踩脚的,踢屁股的,谈远都当没看见。

只有闪红米好端端的,但他可吓得不轻。后来审问那几个衙役的时候,他也一直回不过神的样子。

审问的事是陈典史负责,他的职责就是管治安监狱,谈远于是去安慰闪红米。

“怎么,吓着了?他们四个抓起来了,我以后还要招人呢!都让你来招,你管他们,多拿银子。”

听了这话,闪红米总算回过神来了,他之前看着真要碎了。

“谈老爷,那那些粮食,我…”

“粮食么,给你们了就是你们的,不止你就是他们,老爷我也不会收回的。”谈远道。

于是闪红米高兴起来,但很快又笑不出来:“他们几个,罪过不小,会判死刑吧?”

死刑?!谈远吃了一惊,这是犯了多少罪啊!难道南康县知县一点都不管这里?

不对,他们也不是不管。上头叫南康县知县兼管大庾县,大庾县百姓徭役也没少服,一个也逃不了。可他们本该也管大庾的刑狱的,像这样死刑的,犯下了多少事,都不管!

谈远有些生气,他们怕是一分银子都不想往这使。可是又没办法,人家却是分身乏力。

“红米,他们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老爷我也是刚来这里。或许他们没犯什么事,和包家家丁一样关上几月就好了呢?你快别想了,我估摸着今天下午或者明天早上,那些米商就该来了,你带几个人,把路上修整修整。”

闪红米想,他们肯定要死了。可他又不敢也不想这么对谈老爷说,于是闷闷地答应一声,“嗯!”

劳动最光荣,闪红米只要开始干活出汗,慢慢地应该也就好了,谈远想。

也是巧,闪红米带人快打扫完路上的时候,就遇到米商。

“老爷,这里再往前就是大庾县了?”

闪红米道:“正是!这事就是我管,我带你们去吧!”

其实他们离大庾县城也没多远了,闪红米还看到了他们后面还有一行人在赶车,车上肯定是米!

小米商们终于到了大庾县!他们有许多人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来这个地方,虽是为了赚钱,但也好奇。

难免东张西望,这一望就发现大庾县虽然看起来破败,但比他们想的好了非常多!而且根本看不出受灾痕迹!

也不是,眼尖的商人还是能看出受灾痕迹的,但现在谁也顾不上,蜂拥去卖米。

谈远对众米商道:“感谢各位,你们带来的米是第一批米进入大庾的米,有了你们的米,大庾百姓才能活!我谈远在此宣布,所有米全部两倍价收!”

竟然真的是两倍价!米商们都欢呼起来,太好了!

“麻烦你们帮着卸米,快些送下一批米来,下一批没有两倍,但也是一点八一点九倍呢!”谈远道。

这是谈远在薅他们的劳动力,好在这时候人工贱,他们都想赶紧再送米过来,都不介意。

但再怎么快,还是要在大庾歇息的,他们就歇在高月娘带着女人们专门为他们造的竹屋。

砖块没有条件造,土屋也太脏了,最好最快也最别致的就是竹屋了,建了一片竹屋,现在还在建。

米商们住进竹屋,被金银冲昏的头脑,终于清醒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他们这是不要命了,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等等,好像根本没有瘟疫的迹象?

这可是大事,哪怕谈县令不说实话,也要去打听打听。

几个想明白的米商就去县衙找到了谈远,谈远当然要安抚他们,哪知道没说几句,后面就传来轰的一声响。

米商都比谈远紧张,谈远只想,县衙真该修了,比人家的窝棚还坏。

不对,月娘不在那里,他娘在里面啊!

“娘!”

房子塌了一半,差点砸到金妮儿,她吓死了,立刻钻了出去。又气不过,指着废墟骂了起来。

见了儿子就抱着哭,谈远安抚他娘,“娘,塌了好,正好也该修了。娘没事就好,没事没事。”

“诸位,我们这真没瘟疫,我娘都在这呢,我能害我娘吗?麻烦各位运米进来前帮忙说说,大庾县还要会做砖窑的会搭房子的人,整个大庾几千人都缺砖房呢!”谈远转头对那几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