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 / 2)

第51章 过渡章

金干事后来陆续又拉走了高产玉米和洋芋, 高大队长又拉住他:“金干事,上次的水稻拉走了怎么还没有还粮食给咱们啊。”

金干事说:“我是农业局的,不管这个呀。”

不过他心里高兴着那, 赵家沟大队的高产粮食上报上去,结结实实的都是耀眼的政绩,

他也愿意卖个好:“放心, 回去我就和粮管所的人说下, 让他们快点。你不要急, 最近粮管所的都在忙着收公粮, 忙着那。”

金干事回去后打了电话催了下,

粮管所的粮食是有的,不过对赵家沟大队要 交的公粮比例提出意见了:“我们定的交公粮比例是按照普通粮食的亩产来算的, 高产粮食如果按照以前的比例算, 是不是不太好。”

正常的交公粮是按照亩产的25%的交的,另外要卖15%余粮到粮站,剩下的60%才是农民自己的。

粮站收购水稻余粮是7分钱一斤。

后来经过讨论,卖余粮的比例调整到45%, 这部分按照正常的7分钱一斤收购。

粮管所的人通知了高大队长,然后送回了交公粮的条子和卖余粮的现金, 还有剩余的30%的粮食。

这么多粮食, 高队长愁得慌, 。

“实在是没地方放啊。”粮食都堆在晒场呢。

赶紧给社员先分一部分吧, 这么多钱放在大队部也不放心呀。

煤矿上的木工小平房门口, 韩老大拧着眉在看爹娘的来信。

信上说今年赵家沟村上的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 洋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000斤。年底满工分的人能拿到接近两百块钱, 每家还有几千斤的粮食可以分。

他真的怀疑爹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村上有个老人就是这样, 老得不认识人了,也总会说胡话。

他在家的时候,家里的水稻最好的时候两三百斤,那还是特别精心侍弄的土地加上风调雨顺,

怎么自己出来一年,赵家沟的土就变成仙地了?

肯定是其他公社的虚报瞒报这股浮夸风刮到了赵家沟大队,他的同事各个省的都有,

信息比在赵家沟的时候灵通一些,他们老家的公社会浮夸地虚报粮食产量,害得社员们没有粮食吃。

唉!高队长看样子还是没经受住压力,开始谎报产量了。

可不是上头已经开始抑制这股子风气了吗?赵家沟还要顶风作案?

还有,玉米和洋芋的产量也太高了些吧,记得去年自家精心种植的玉米不是才600斤吗?

不行,自己得回村看看。

高翠喜吃着今年的新米,饭桌上跟韩老二吐槽:“你说粮站怎么这么黑那,购买余粮的价格才7分一斤,他们卖出去倒要卖到一毛多。”

“你懂什么,这是规定,大家都是这样的。”韩老二也愁得慌,这分下来的粮食也不给私下卖,

就算是放地窖里,时间长了还是会烂。

“开春了多养两头猪吧。”

“……”高翠喜瞪大眼睛:“你爹可是说了,明年的任务猪我们要自己养自己喂,你觉得我是孙猴子吗?一人可以劈开几个。”

“不是有建国、建设打猪草嘛!咱爹自留地的红薯长得也好,大队长说了,要拿去做种呢。”

高翠喜放下筷子认真地说:“就算咱家猪只吃红薯,洋芋和猪草,那煮猪草不要时间吗?不要清理猪圈吗?我还得带孩子、洗衣服、做饭。”

她越说越来气:“你天天只管你的拖拉机。我跟你说,明年要养猪那你来养,我可不养。”

“行行行,我养就我养。”韩老二舍不得养猪的钱,比种地划算多了,手里有余钱了,他的心思也动了起来:“要不盖房子吧。”

两个儿子没几年要结婚的,早点起了以后说媳妇也容易些。

高翠喜说道盖房子又来劲了:“盖砖的还是?”

“想什么好事那,总归是泥坯房啊,砖房多贵啊。”

韩铁柱用布袋装了一小袋的粮食,放在了东屋墙角,准备明早带去小妹家。

“闺女,明天爹带你进城玩?”他对正在炕上拿张纸在画画的珍珍说道。

珍珍瞧瞧那袋粮食得有三四十斤,自己要是不去的话,爹一个人还能轻松些,她摇摇头:“我不去。”市区没啥好玩的。

“下回娘带你去。”闺女有小毛驴,想上哪里上哪里,就是现在有钱了却没票,

还得去找她小姑父买点不要票的瑕疵品,

她对韩铁柱说:“记得跟铁梅说声,过几天我带珍珍去买点东西,让富贵留点瑕疵品给我。”

韩铁柱天没亮就出去,到了新海市还不到十点。

“欸?哥,你咋来了?快进来。”知道妹子这会在上班,韩铁柱直接去的韩铁梅上班的地方找的她。

“不用、不用,我就是来跟你说说话。”

“那你等我下。”韩铁梅进去请了几分钟假,出来跟着她哥到了大门旁边的僻静处。

见左右没人,韩铁柱问她:“今年秋收大队分了好些粮食,卖去粮站价格太低了,你有没有办法帮我换点粮票和钱。”

“换肯定是有人换,可要是抓到就是投机倒把的罪名啊。”韩铁梅垂眼思索着可能性。

“现在粮食刚下来,明年就是陈粮了,更卖不上价了。”

粮食留下一部分今年和明年吃,剩下地卖掉,不然这么好的粮食拿来喂猪那是要遭天谴的。

“成,晚上我帮你问问福贵,他在供销社的,消息比我灵通些。”

韩铁柱将放在脚边的布袋给她:“喏,没敢带多少,就背了一点过来,你自己去磨。”

“哎呦,不要不要。”

“给你就拿着,自家人别搞那么些虚的。”

韩铁梅也不推搡了,笑呵呵地接过来。

“别的大队产量也这么多?”要是都这么多的话,城里的粮食定量会不会也高一些。

“怎么可能!只有我们大队有,不过种子交了出去,明年粮食会更多。”

走之前韩铁柱又回转头说:“过几天红芬带珍珍过来听信,你让福贵留点瑕疵品,什么都行,反正家里都缺。”

“成。”

韩铁梅就上心了,晚上回家跟王富贵说了下,

王富贵见识还是有些的:“不能零零散散地卖,人多眼杂的,万一有个精怪的,忒麻烦。”

“是。”韩铁梅也想到了这点,就她同事和四周邻居来说,吃下个几百斤没问题,可要是有个红眼病的人举报,自己作为牵线的人,弄不好也要吃牢饭的。

“那你帮想想。”韩铁梅顺便说了嫂子过两天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啊!珍珍马上要上小学了,这边的线要收一收捋一捋。

第52章 杀年猪

给村民分完粮食和钱, 高队长还是每天忙得脚后跟打脑勺,

这次种植出了高产良种,市里通知高大队长和韩铁柱去开优秀社员表彰大会。

高大队长作为大队长,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个优秀的奖章是有的。

韩铁柱则是提供了高产玉米和洋芋。这个功劳谁都抢不去,大队长也没有想着隐瞒什么。

去市里之前他准备找会计、妇女主任、村民小组长、妇联主任等人开会, 村里粮食太多, 他想着办个养猪厂, 再买几头牛。

要是可以的话, 再买个拖拉机,往蔷薇河北面去,那面还能开荒的。

只要有机器, 再多个两百亩地也不怕。

这些到了市里要一一跟领导汇报。

赵技术员追着高大队长说:“高队长, 我们明年种三茬稻麦。”

“这应该不行吧?咱们这边自古以来最好的地也就一年两茬,地里的肥跟不上啊!”

高队长边回他话边往地里走,还得去地里看看油菜种得怎么样了,

收完水稻后种油菜, 可以提升水稻田里的肥力,

收了菜籽榨油, 大队就能实现吃油自由了。

明年春天种些棉花, 年底的时候, 社员们就能有暖和的棉衣穿了。

想到这儿, 他的心头一片火热。这一切都是高产粮种的功劳,

如果没有高产良种, 哪怕开了100多亩的荒地,

可亩产提高不上去, 累死累活的还是分不到多少粮食。

“我查过资料, 咱们这片地区只要不误工,

肥力跟得上,种早稻、晚稻、小麦,咱们大队的高产良种成熟期又比普通的要短十天,一年三熟的还是能做到的。

每两年种一次油菜来肥田,另外水稻田里可以放养鸭子,鸭子可以吃水草。”

“话是这么说,化肥难弄啊。”现在是一年是种两季,三季的话没种过,怕来不及。

“这不是有我嘛!我去给打个报告,申请100亩试验田来搞,就说你同意不同意吧。”

“只要产量能高,让村民吃饱,我没有什么不同意的。”

“放心吧,就是小麦后要马上种水稻,时间比较紧,只有十多天时间。”

“那还得申请一辆拖拉机下来,买几头牛。不然地里来不及的。”

“成,你就瞧我的吧。”赵技术员胸有成竹的很,这次农业局也开了表彰大会,自己可是先进分子呢,上面对赵家沟下季度的粮食是非常的重视。

~~~~~

地里的油菜种完了,大队长好不容易给批了假、开了介绍信,王红芬便带着珍珍去市里买点瑕疵品,。

方卫东牌小毛驴不用吃不用喝还能记路,也不用赶车,自己就‘哒哒哒’的往市区去了。

车上装着玉米、洋芋、红薯各一袋,水稻三袋,王红芬和韩铁柱一样,不敢去铁梅家了,直接去她上班的地方找她。

小毛驴到了保育院门口停下,珍珍在车上等她,

韩铁梅见到她后立马拉住她说:“嫂子你可来了。”

“咋啦。”

“你不是想买瑕疵品吗?富贵帮你打听了,直接跟供销社以物易物,这样就不算是投机倒把了。”

“没票的也行吗?”

“多的话不行,你一个人的量没事。”

“那有没有说要多少粮?”

“领导说了不超过五百斤的粮食。”这样的话,供销社一人能分个二三十斤粮食,算是福利了。

“那巧了,幸亏我先带点粮食过来,想着万一用不上我在带回去。对了,价格是多少?”

“就按照粮店里的卖价来,供销社不要你们工业票,你们也不收他们粮票,正好抵消。”

“那可太好了!”王红芬双手一拍,不错不错。跟公家换东西总归没人说是投机倒把了。

“那我去找富贵了啊。”

“小姑再见!”珍珍跟韩铁梅挥手。

韩铁梅看着她赶着小毛驴走了,她心道嫂子啥时候会赶驴了,赶得还怪好嘞!

洋芋和红薯压秤不值钱,就水稻值点钱,跟供销社换了点生活用品,搪瓷痰盂、搪瓷盆,毛巾、牙膏牙刷,最主要的还是布料。

这次买点深色的,自己和老韩一人一身过年的新衣服,胶鞋买两双,下地干活的时候可以穿,

皮鞋不是瑕疵的十块钱,瑕疵的要八块钱一双,王红芬拿起来看了看,还是放下了,十块钱赶上八十斤水稻了,有这钱不如买两双胶鞋。

“自行车也可以用粮食换?”王红芬问陪她一起在仓库挑拣东西的王富贵。

“嫂子,那肯定不行啊。”

“哦,我就是问问。”她眼神念念不舍地从自行车上挪开,安慰自己,反正用不到,偶尔进城有珍珍的小驴车就够了。

“你看看这些够吗?”

王富贵算盘噼里啪啦一顿敲:“够的,嫂子,洋芋还多几斤。”

“多的你拿回家去吃,嫂子这次没带啥好东西,等年前有鱼了给你送点来。”

“哎呀,那好。”王富贵笑得见牙不见眼的,鱼不鱼的不重要,人家承这个情他心里就舒坦。

回家路上,珍珍又给她添了三双雨靴,爹娘和平平各一双。

他们三人干活干的最多,冬天有双不进水的鞋子可以少受罪。

现在的工业品可贵了,雨靴要将近十块钱一双呢,王红芬没舍得买。

“闺女,你爹后天要来开表彰大会。”王红芬笑着说:“你说这次会发啥奖励给咱家呢。”

“咱家啥都不缺呀!”珍珍躺在板车上,身上还盖着一床旧被子,努力想着是什么自己小镇里没有的。

衣食住行小镇里都是齐全的,还真没什么是她想要的。

“那行,领导给啥咱要啥!”王红芬也不知道想要什么,现在的日子对她而言已经是这辈子最富足的时候了。

隔天上午,韩家小院里,猪叫得嗷嗷地,珍珍带着喜儿和宝珠、大宝在屋内不敢出去,外面全是人。

大伯家几乎来齐了,还有帮忙的家枝婶子、,二哥二嫂、杀猪匠,这些人就占满了一院子了。

杀年猪本来是要进入腊月在杀,可她娘说了,今年他们两夫妻都被表彰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这可是了不得的喜事。

值得上香告知列祖列宗的,但专门办酒席有些太招摇了。

干脆两头猪交一头任务猪到收购站,剩下一头杀掉,就当提前杀年猪了,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这样谁都挑不出理来。

外面大人在忙活,

珍珍在屋里带孩子,

她专门做了旺仔小馒头一样的小块点心,放在一个铁罐子里,

谁听话就给她一颗,几个孩子乖乖滴,

珍珍是指哪儿打哪儿。

等外面的猪不嚎了,珍珍带着几个孩子出来,也不敢乱跑,二嫂和自家的大锅里都在烧水呢,

滚烫的热水浇在猪身上,杀猪匠手里锋利的尖刀轻轻刮过猪皮,没多久一头猪就变得光滑溜溜、黑胖黑胖的。

“红芬啊,你家一头猪差点赶得上人家两头,快点给我们传授点经验啊。”

“是啊,是怎么做到种地种得好,养猪也养得好的。”赵技术员附和着说道,他背着人,

拳头放在嘴上,假装咳嗽了声,实际上趁人没注意,咽了咽口水。

“哪儿有什么诀窍,种地无法就是种子选得好,肥要舍得下。猪嘛就是给够吃的就行。”

她抱着一捆柴火过来,随意说道:“铁柱和队长肯定要吃完中饭才能回来,咱们不等他啊。”

“那可不行,他俩不在多不热闹,等等呗,大不了我们先吃一顿嘛,红芬不要舍不得呀。”

“舍得!只要你有肚子,今天紧你吃。”王红芬一扬手,大气十足的说道。

平时小气可以,吃杀猪菜的时候小气就要被人说道了。她也想等韩铁柱回家在开席,总要让客人们看看铁柱的奖状和奖品吧。

干脆揣了一盆面发在炕上,饿了就先蒸点包子,一人吃点垫吧垫吧。

中午时分,太阳都有些西斜了,韩铁柱和高队长才到家:“先来我家吃杀猪菜,咱俩喝一杯。”

高大队长要回家,被韩铁柱拉住了,两人往后村走着。

离家越近肉香味越重:“红烧肉!猪血旺!”韩铁柱嘴里念叨着,村里这几年都没吃过杀猪菜,这么浓郁的肉香味多久没闻过啦。

自家其实不缺肉吃,可也不敢这么大张旗鼓地做肉吃,

高大队长心里五味杂陈,铁柱家算是鱼跃龙门,以后就是城里人了,自己身为大队长带着社员种出了高产粮食,可还是大队长。

自己文化水平低,提干不了,但他有儿子啊,回去就督促儿子读书,无论如何最少也要上个高中或者中专大专的。

“铁柱回来啦!哟,大队长也来啦!”

“快看看都得了什么?”

韩铁柱手里拿着一条毛巾、一个搪瓷茶缸。

铁柱他哥失望滴说:“就这个啊,难道给你发钱了?”

“没有发钱。”韩铁柱看着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有点不想说,也不敢说。

“铁柱以后就是城里人啦!”

“啥?”王红芬的嘴巴张得老大的,不可置信地看着韩铁柱,那自己呢。

【作者有话要说】

要换地图啦,我还以为今天能换了的,结果手速不行~~快帮我想想铁柱一家进城能干啥~

第53章 进城

全市一百多个大队, 能被全体市委会的人记住的只有赵家沟大队。

理由不用说,驻扎在赵家沟的武装部队足足待了半年才撤走,实在是没查出什么出来。

走之前还给各大队的民兵们开会, 要加强安全意识。

现任市长是在前任市长高升后调来的。

新来的邱市长上任没多久,技术员从赵家庄送来了高产水稻种子,他自然特别关注着这件事。

三个大队的试验田非常的成功, 这就说明水稻是可以当做种子的。

赵家沟大队今年收获的粮食可以种植将近5000亩的土地。

那后年又能种多少亩!想想就心情澎湃。

这次的表彰大会是特特意为高队长和韩铁柱开的, 请来了摄影师和记者,

赵家沟大队的丰收只是一个引子, 在不远的将来,全国人民都将能吃得饱。

并且赵家沟这次粮食大丰收,这可是实打实的算在他的头上的政绩。

表彰大会上, 韩铁柱站在台上手捧着奖状, 摄影师对着他拍了几下单人照。

邱市长上前和蔼地和韩铁柱握手,旁边的摄影同志的闪光点闪了几下:“韩同志,我代表国家感谢你!有困难跟我说。”

“我想在城里找工作。”

邱市长楞了楞,谁都知道自己这只是客套话。

和其他几人面面相觑了下后,

邱市长笑着说:“韩同志,我们需要开会讨论下。”

旁边的秘书长说:“韩同志, 我们先把照片拍了吧。”

“哦好!”

秘书长按照流程, 给照了张大合照。

市长带着一行人去了隔壁的小办公室内。

韩铁柱知道自己说这话有些不合适, 可他心里理直气壮的很。

种子都是闺女拿出来的, 自己在农村一辈子无所谓,

可不想让闺女几岁大就去砍猪草捡牛粪, 晒得跟黑蛋似得。

当然, 她也可以不干, 可不干的话, 对姑娘家名声不好听,以后还怎么找对象啊。

虽然村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过起来,可城里人高人一等这个想法,早在韩铁柱心里扎根很久了。

高队长急得埋怨他:“不是给了你一百块钱奖金吗?”

“你不懂。”

“我是不懂!”高队长小声嘀咕着,一屁股坐了下来。

硕大的会议室里,只有他俩。

摄影师和记者被市委的人招待出去了。

“我觉得不太合适,他一个歪打正着种出了高产良种的农民,前脚受到表彰,

后脚就脱离了农民的这个身份,怎么可以呢?”本来是要给市里当典型的,以后还会进省里进行表彰,弄不好还会受到大领导接见,这对新海市是多么的长脸的事情啊。

都不是农民了,这怎么树立典型?怎么做榜样?

邱市长翻了翻手里的资料,土生土长的农民,今年是53岁,老伴是52岁,大儿子去年当了煤矿工人,老二在村上已经分家。这么大岁数了只上过扫盲班,又不是太识字的。

“韩同志心是可以理解的,可他要是成了城里人,没有工作,买不起粮食,怎么养得活一家老小?还有一家老小住在哪儿?”有那同样农民出生的人是理解韩铁柱的。

“那就给他一个名额,并给他找个轻快的工作,听说他腰也不好不能干重活。”

“一个工作的话,总不能他进城,老婆还在乡下吧。”

市委的人为难,解决工作倒是不难,难的是万一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都这么要求的话怎么办。

邱市长四十多岁,垂眸想了想,他开口说道:“如果他是个科研人员,做出这么大的贡献,难道不值得嘉奖吗?

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农民,就轻慢他。这是我们的固有思想在作祟,这是不对的。

农业局和粮管所,你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

被点到名的农业局长和粮管所所长立马拧眉思考起来。

粮管所所长看了眼农业局长:“我给韩铁柱安排个验粮员的工作,他是老农民了,粮食好坏一眼就知道。这个工作他能胜任。”

农业局长暗骂粮管所的所长老奸巨猾,开口要走了韩铁柱:“韩铁柱老婆都52了,已经到退休的年龄了,这工作没法办啊!”对于有功之臣,轻不得重不得的。

邱市长说:“让她干到55办退休吧,特事特办!”

“那……”农业局长实在为难,他们内部的工作要么要出差找种子,要么下乡要指导社员种植。

大概只有食堂这样的地方了:“那安排个食堂的工作吧。”其实食堂并不差人。

韩铁柱一家的户口上,大儿子在煤矿,户口迁出去了,大儿媳户口跟老两口一起,不过市委的人全都略过她。

就这样,韩铁柱和王红芬成了城里人,连带着他们的孩子珍珍也是。

至于平平、安安和喜儿,他们三的还是农村户口。因为秦桂香是农业户口,而孩子们的户口是跟着母亲走的。

农业局长和粮管所所长在会议结束碰了个头。

农业局长说:“你们粮管所地方大,房子是有的吧。”

“唉!”粮管所所长叹口气,点头默认了。

高大队长回家后受到老婆的一顿埋怨,为什么他作为大队长只有奖金没有工作。

高大队长其实心里懊恼了很久,早知道领导这么好说话,自己也斗胆开口问问了,反正问了也不掉块肉,万一呢?

哎~~

韩铁柱拿着两张介绍信,,随时可以带着王红芬上班了。粮管所的所长当天就和自己说了,可以分一间房子给自己。

他准备先把东西拿过去一些、

破家值万贯,啥都想往城里带。

还有几个孙子孙女咋办,送到煤矿上吗?

粮管所占地极大,在市区边缘,他们的宿舍在粮管所的边缘,离粮仓有一段距离,离市中心方向更近些。

坐北朝南的三层宿舍楼每家的结构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房间的大小不同。

所有的房间是坐北朝南的一个长方形的户型,门口是长长的阳台,

宿舍楼侧面有之字型楼梯可以通往各层的阳台。

珍珍好奇地看着她以后的新家,大概是四十来个平方,

要想进里面那间,一定要通过外面这间。

好处就是现在的房子顶比较高,看样子得往上面想办法,平平他们三个也要过来一起住,加上自己四个孩子的。

“爹,我想有自己的房间。”珍珍倒腾着小短腿,给家里转了一圈。大家都在门口阳台上搭个煤球炉做饭。

屋内没有内置管道,是没有洗手间的。

韩铁柱这辈子哪里住过这么憋屈的房子,屁大点地方住满人后转个身都困难。

他面有难色地看着新家,心里有着隐隐的后悔。

“这里隔开,洗澡上厕所。”四十多个平方没有公摊,加上头顶的空间。面积还算可以。住得舒服的话自然还是农村。

珍珍准备装修成两室一厅一卫一厨。

最里面那间是主卧,到时候用砖头隔开一个三四平米的浴室,里面能放得下一个浴桶,和一个马桶。

主卧自带一个窗户,,窗户扩大些分一点给卫生间,这样可以保持卫生间的干爽。

还可以在墙上打个出水的洞,接跟水管,洗澡水可以直接流出去,费事的是要在下面挖个排污的水坑,不知道粮管所同意不同意。

一进门客厅五六平方的客厅兼饭厅,边上是一排溜两间小房间,一间约10平方的里面放个上下床,还能放得下书桌和衣柜。

这间给安安和喜儿住。

另外一间她打算打通连接外面的阳台,做成厨房。

隔房间的砖头就用自己小镇出产的红砖,隔音效果肯定比现在的红砖要好。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袁隆平爷爷!!

第54章 搬新家

这栋三层的宿舍楼其他两层住满了人,

只有第三层还有两三个房间没人住,她和她爹挑了最西边这家。

西边这家离东边的楼梯和水房最远,

另外住在西边的话, 夏天的西晒太阳会很热,

屋顶是常规的带瓦片的人字形屋顶,别人怕会漏水, 珍珍就没有这个担心了, 反而这些在她眼里都是优点。

一楼蚊虫多, 二楼太吵, 三楼最起码楼上是没人的。

离楼梯远代表了清净,

三楼会比其他楼层挑高要高一些,可以做成现代公寓式的两层那样的格局,

最边户的话, 每个房间就能有窗户了,这样采光比较好。

热的话更不怕了,小镇有的是降温的电器,实在不行还有冰块。

她让她爹去找粮管所的所长, 可不可以自掏腰包,接一截自来水到自己家屋内,

下水接到市政的下水道里。

要让她天天晚上在小痰盂里上厕所, 白天去公共厕所排队, 那她不如待在村上呢。

韩铁柱找到粮管所所长段胜利的单人办公室, 他敲门进去。

“老韩同志来坐。”段胜利不敢对这个国家的大功臣亵慢, 邀请他坐下后, 端起暖壶给他倒水。

“不用不用, 我不渴。”韩铁柱憨憨笑着, 然后说了下要过几天才能办理入职手续,

因为想把房子拾掇拾掇:“俺们家人口多,不收拾住不下。”

“应该的,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韩铁柱双手搓了搓裤腿:“段所长,那个我能不能把自来水接一段到我屋里去啊?”

“为啥啊?”宿舍楼的自来水统一在水房内,大家在里面洗衣服洗菜,

炒菜做饭则是在阳台上,各家的大门口。没必要往屋里接啊。

“是这样的段所长,我想在屋内弄个自家的水房洗菜,我家住最西户,水房在最东边,太远了些。”

段所长说:“行倒是行,可没有下水的地方啊。”

“我自己找人接下水管。”

“行,那你自己弄就好了。”所里是不可能给他家出这个钱的,他愿意自己弄就随他去。

韩铁柱觉得领导也太好说话了些,他都有些不习惯,以前来交粮的时候,验粮员的态度可算不上好。

跟领导说定后,他带着珍珍和方卫东分别赶着一辆牛车进城。

方卫东变成了个普通30多岁男人模样,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

车上装的是红砖和铁管、水泥,沙子,都是小镇出品。

到了后珍珍在楼下看守着牛车,方卫东和韩铁柱一趟趟地扛着建筑材料上楼。

“爹,你做做样子就行,方卫东劲大,不会累。”珍珍小声地告诉韩铁柱,让他干活别那么实诚。

“知道!”韩铁柱扛着铁管上楼,这是要做啥卫生间的用的。

不过闺女说了,不用自己操心,方卫东一个人就行。

“你们是要干啥这是?”三楼302户姜素娟,外面一会咚咚的上楼,一会又下楼,见来来回回多少趟的搬东西,人还不认识。

“我是新来的验粮员,住最西边。”韩铁柱笑着跟她打招呼。

“哦哦!”姜素绢刚生产完,头上戴着线帽,带个婴儿整天睡不好,脾气有些急躁,皱着眉说:“那你们快点,吵死了。”

“哎好的!”

再上楼经过她家时候,韩铁柱就放轻脚步,避免吵到别人。

一共四车的建筑材料搬到了楼上。

白天他们父女俩陪着方卫东在这里施工,还得应付邻里的询问,

毕竟方卫东的思维方式和常人不同,珍珍只让他扮演一个少言寡语地工人形象,有人问话就礼貌地笑笑,不用说话。

经常有邻居上来看看,他们也不好拦着不让看,只好陪着笑脸打着哈哈。

机器人干活就是快,不知疲倦地从早干到晚。

两天时间就做完了硬装。

因为他的眼睛就是尺,小镇拿出来的材料尺寸都是切割好的,只要组装就行。

它把人字形的屋顶内外全部重新加固,做了防潮、隔音、保温,

家具也是小镇出产,方卫东一个人连半天都不用就能好了,

为了掩人耳目,还是拖了两车的木料进屋。

等两天后,王红芬和韩铁柱带着珍珍赶着牛车往新家走,

车上装的家里的旧被褥旧衣裳,还有她买的搪瓷盆什么的,感觉没多少东西也收拾了两个牛车。

等王红芬到宿舍的时候,她呆了。

走过长长的走廊兼阳台,打开最里面的一扇门。

进门的客厅里有张方桌,桌子四面可以翻上来,拼接成一个大圆桌。

配有几张可折叠的小方凳。

正对着大门和客厅的是主卧和厕所,二楼的楼梯在厕所门口。

客厅的右手边,正对着餐桌的是安安和喜儿的双人卧室,她们卧室旁边是一个四平米的小房间,

和走廊打通后,又在走廊加了一扇门,并且阳台做了封闭式处理,这里是厨房。

这样的话,整个西边的走廊都是他家的了。

厨房里有水泥做的洗菜池、备菜桌,还有水泥砌的碗筷柜,

怕厨房间油烟大,专门对着西边开了个透气的小窗户,加上走廊还有窗户可透气,

这样烧点什么好菜,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外接了水管进来,用水也方便,

唯一缺点就是水流水压太小,用水高峰期稀稀拉拉地像是滴眼药水。

珍珍准备了两个大木桶,分别放在了卫生间和厨房间,不忙的时候放满水,省得用的时候着急。

二楼部分没有全部盖满,客厅上方空了出来,不然太压抑了。

二楼有三个房间,珍珍自己一间,平平和四哥两人一间。

另外一间放了两张上下床和衣柜,这个房间平时当储物间用,

放两张上下床是因为三哥寒暑假回来可以住。

另外,平平兄妹三人在这里,大哥大嫂肯定会过来的。

还有建国建设,就算兄弟俩不想爷奶,

当爷爷奶奶的也会想孙子的。

这间屋可以临时住一下。

“哎呦,这个墙我都不敢靠着。”王红芬抱着两床打着补丁的被子进屋,

空间不大,可屋里亮堂堂的,一点都不像路过的其他人家那么昏暗、逼仄。

“就是水泥墙,没事,脏不了。”韩铁柱神情愉悦,虽然地方不大,但是代表着从今以后,自己就不是农民了,而是光荣的工人阶级了。

珍珍不想弄成雪白的腻子墙,感觉已经够显眼的了。

水泥墙、水泥地都很好,最起码耐脏。

屋里家具是做旧处理的,看起来像是不同颜色的木料打出来的。

筒子楼人多眼杂的,红眼病也多,以后自己要多注意点。

现在也没什么软装,主卧那屋就是一米五的大床,顶天立地大衣柜,

话说现在没啥衣服,也就放放冬天的被子。

然后一个床头柜放点水杯。

安安和喜儿是上下床,屋里同样是个大柜子加书桌。

二楼的空间不是规整的,因为人字形屋顶的关系,屋内的屋顶呈坡型。

站在二楼房间看头顶,屋顶贴了一层做旧的原木木板。

她和平平房间的格局是一样的。

每间屋在人字形最高的地方放置一张一米二的床,床边靠窗位置是一张小书桌,其他地方放置了书柜、衣柜。

王红芬跑上跑下,左看右看,对新屋子是越看越喜欢,本来对旧家的那点不舍,

突然就没有了,新家这会是咋看咋好:“屋里咋这么暖和呢?”

要进入腊月了,她一路吹着冷风过来的,冻得鼻涕直流,进屋后感觉很暖和。

暖和是因为这是西边户,下午的时候暖和,另外是墙壁上都做了隔音和保暖,

窗户更是严丝合缝不漏风。

珍珍拿出新的棉花被子和羽绒被,表面缝上旧被面,这样看起来就不扎眼睡得又舒服了。

【作者有话要说】

改了下面积,以前是不可能分五六十个平方的,经常看到的筒子楼一间就十几个平方,但十几个平方实在太小了,我这边是改成了约四十个平方

第55章 城里生活

东西搬的差不多了, 王红芬和韩铁柱办理了进厂手续,当月的票当时就发了。

王红芬看着平时求而不得的票开心,油票一人三两, 家里杀年猪的猪肉熏了起来。全部带了过来。

韩绍武被外面的动静吵醒,出来就见到自己爹娘在往两辆牛车上搬东西。

还有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在帮忙,估计是赶车的:“爹, 我今天请假帮你搬不?”

“不用, 没多少东西, 有方同志帮忙就够了。”有方卫东就够了, 带上儿子反而不方便。

东西确实不多,有一部分在装修的时候带过去了,剩下的两辆牛车足够了。

“那我啥时候去看看啊。”韩绍武想过去瞧瞧, 爹忙活了好几天的房子什么样子。

“等年三十的吧, 三十我回来烧香,带你一起过来。”小学刚开始放寒假,韩铁柱就带着孙子孙女们正式搬家了。

珍珍在车上跟方卫东沟通:“牛车实在是不方便。”每次使用完牛车后,韩铁柱都要带着她和方卫东出城, 收了牛车后在回来。

小镇里的公牛身强体壮的,现在搬到宿舍不仅没地方养, 平时也用不着。

“还有你也不能经常来我家, 时间久了太不方便了, 你能变小型动物吗?”两人可以通过小镇沟通, 但是管家自己进出不了小镇, 一定要通过珍珍才行。

“太小的动物不行。”管家回答。

“唉!要是能变麻雀多好啊!”有点遗憾, 现在的人家不流行养宠物猫、宠物狗,

麻雀来去无影踪, 体积又小, 就算说是自己养的也说得过去,毕竟麻雀吃得少。

“麻雀是可以的,蚊子不行。”

“……”敢情自己理解的‘小’动物和它理解的‘小’是不一样的。

“对了,你身上的空间石可以有多少立方米?”管家身上带着一块不能存储活物的空间石,

“五万立方。”

“哇!”她算了下,大约是足球场那么大,高度按照十米高算的话。

要不要搞点事情做做呀,不然实在太无聊了。

两辆牛车带着满满的杂物到了宿舍楼下。

方卫东搬一些大件的沉重的物品,

王红芬着急上去看房子,韩铁柱便留下看着车子,给了她钥匙。

“小姑,是哪家。”孩子们欢天地喜地抱着各自的轻便东西,笑闹着往楼上跑,

“三楼最里面那间!”

平平脸上洋溢着笑,奶奶说年后自己和安安可以转到新海市小学上学了。

离家属楼就几条街呢。

“安安,你们在这屋睡。”王红芬带着安安进屋。

珍珍拉着平平往楼上走:“平平,你想住哪间?娘说了,让我随便选。”

楼上三间屋比楼下的要稍稍大些,但因为高度是坡顶的,可使用的有效面积比较小,基本就只能满足睡觉写作业的需求。

杂物房在主卧楼上,因为没有卫生间,面积比王红芬他们那屋的面积还要大,所以里面放了两张上下床。

楼上另外两个房间在安安房间和厨房上头,

面积一模一样,摆设也是一样。

楼上房间的墙壁也只是灰水泥砌的,看起来冷冰冰的,可他还是好喜欢:“小姑,都是一样的,随便的。”

“那我住中间这屋吧。”

“嗯!”平平把自己手里装衣服的小包裹放在了屋内靠窗的桌子上,他从透亮地窗户望出去,

粮管所很大,用红砖圈了老大的范围出来,

院子里好几个高高的圆顶粮仓。再往远看,出了粮管所的院子,外面是各种颜色的屋顶。

“奶,屋里咋没有烧炕的地方。”安安兴奋地跑进跑去,

她和妹妹的屋子好好哦:“奶,还有这么高的床呀。”安安惊奇的眼睛都圆了。

“现在天冷,你和喜儿先睡下床。上面等夏天的时候睡。”王红芬笑着把手里一直抱着的被子给垫在床上。

家里的高低床做的是下床一米五,上床一米二,

足够她们姐妹俩住的了,上床还有高高的栏杆,不怕掉下来。

喜儿看了一圈,咚咚咚地往二楼爬:“小姑,我要和你睡!”

“不要!”珍珍差点惊叫出声,据说年后爹娘上班,要把自己送去托儿所,

她可不想白天要跟喜儿在一块上学,

晚上还和她睡在一起。

还有没有点私人空间啦。

“走了,楼下还有好些东西。”王红芬带着孩子们继续搬东西。

“才搬来的呀。在哪个部门上班呀。”一个三十来岁年纪的女人不知道为何没上班,倚在王红芬家隔壁的门上,跟她打招呼。

王红芬余光看了眼她身后的屋里,应该是自己的邻居,她脸上带着止不住的笑意说:“我男人验粮的,刚开始上班。”

“哦,我男人在粮店上班。”张海珠假装随意说着,

王红芬没在粮店买过粮,只笑着点头。

张海珠见新邻居居然没奉承自己,默念了一句土包子。

因为王红芬说的话是下面镇上的方言,和市区的口音稍微有些不同,本地人一听就听出来了。

王红芬带着孩子进屋,张海珠跟在她身后也进屋去了。

“哟,你家弄得怪好嘞!”张海珠不见外的里里外外转了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屋内还能弄个厕所。原来可以接水管进屋。

“你们这个水管哪里买的?”方卫东接水管的时候她不在家,所以没见着。

“我也不知道,亲戚帮买的。”王红芬有些心虚,不敢抬头看她,低着头放好衣物后,大声喊着几个孩子,要他们继续下楼搬。

“哦!你家二楼还能住人啊。”她家也做了二楼,只不过她家二楼做的矮,只能放东西。

“人口多没办法。”王红芬作势要带着孩子下楼。

张海珠目光流连不已,舍不得的出去了。

新邻居看样子来头不小哇,在不是招工的季节空降成了油水最大的验粮员,

家里也拾掇得很是像样,水管、水泥、红砖都是要票的,看样子她家条件不差。

眼红ing~

后来她也没回自己家,就站在门口,假装给煤球炉子通火做饭。

见他们专门搬了一趟猪肉上楼,着实是惊呆了,工人每个月只发几两肉票,他们那儿的这么多肉。

这些熏的、腌的足有大几十斤吧!

还有个大猪头呢。

“哟!怎么这么多肉啊!”她还是没忍住,在王红芬和她擦身而过的时候开口问她。

“我家是农村,之前自己养的呀。”

“哦哦!”自家男人在粮站工作,粮食是不缺的,肉可不是那么好弄的。

眼红ingX2

韩小四背着大大包裹兴致勃勃地往村上走,上了半年中专了,学习很是紧张,上学期间只农忙假回了一次家。

他专门在学校多住了一夜,起早回家的,省得晚上到家都黑天了。

“娘!我回来了!”韩小四兴冲冲地进了自己大门,见到二哥家的宝珠在院子里扶着墙蹒跚学步。

自家堂屋的门是锁的。

韩小四愣怔地站住,在他的印象里,家里的房门从没锁过。

高翠喜从厨房探出头来,她也愣住了:“小四,你咋回来了?”

“不是!嫂子,我不能回吗?”嫂子这话问的!

高翠喜想到什么,捂着嘴咯咯笑了起来:“小四,你不会不知道你爹娘搬去城里了吧?”

“啊!”韩小四傻了:“为什么要去城里啊?”

“还不是因为你爹娘种出高产良种了啊!”高翠喜语气酸溜溜的,她可嫉妒死了。

老大家是工人,公婆工人,以后两个小叔子最差也是工人,就自家男人还是土里刨食的!

“那我爹娘搬哪儿去了?”小四问她。

“粮管所的家属楼,你到那边问就知道了。”

“那我走了嫂子!”小四把放在脚面上的包裹用力甩到肩后。

“吃过饭再走啊!”高翠喜客气道。

“不了嫂子,我回家吃。”小四知道他们分家了,不太好意思在嫂子家吃饭。

小四走后不久,韩老二回家了,高翠喜跟他说了小四回家的事,韩老二心里同样不是滋味。

兄弟四人,就自己混的最差!

第56章 过年

王红芬头一次用水龙头, 好奇地拧开关上,边拧边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哈哈,怪方便嘞。”

半人高的水泥洗菜池, 不管是洗衣还是洗菜都可方便了。

搬家第一顿饭,用的煤球炉子做的,

想象是美好的, 实际上残酷的, 一顿饭做得王红芬差点气急败坏地骂娘,

一个炉子先炒菜就不能做饭, 先做饭就不能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