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番外(2 / 2)

秦始皇思索着,骤然间铮地一声拔剑出鞘,以一抹白色寒光指着前方的黑空,

“朕乃始皇帝,是何人胆敢在此装神弄鬼!”

话音一落,他的话语仿佛赋予了这剑刃某种强大的力量,他只觉得一股热浪迅速从剑柄传到了自己的手上,接着,剑锋间金光大作

他眼中寒光一闪,毫不迟疑地举剑朝前方的黑空挥去——

他有一种直觉,前方,必会是出路!

然而,当剑锋划破黑空,凌空劈出一个新的人间天地时,他脚下却传来一阵天旋地转。

下一瞬,秦始皇看到了李世民。

确切地说,他变成了躺在沙丘行宫里奄奄一息的“另一个秦始皇”,身上也再次快速涌出了那阵刺骨的寒冷之感。

而他的太子世民,也有些奇怪。

他身上穿的衣裳,并非大秦王族的玄色衣裳,而他的相貌,也是自己曾经另一个梦中见过的长相。

更重要的是,蹲在榻前正握住他手的世民,脸上透着浓浓的惊诧和深深的悲悯,显然,孩子并不认得自己。

秦始皇一眼不眨地看着他,想开口问问孩子,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话一出口,却无法自控地变成了,

“你,是扶苏派来看朕的吗?他在上郡,可还好?”

秦始皇猛地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又开口,想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何人给他施了妖法!

然而话到嘴边,却又变成了“扶苏,自己不肯来见朕最后一面你胆子很大,朕喜欢”。

这一刻,秦始皇突然意识到,自己就像往日的那些梦境一样,永远只能当一个旁观者,而无法操纵改变梦里的任何事情。

接下来,他不再开口,只是强行镇定地看着孩子,与这个梦里的自己说话。

自己说很冷,世民忙起身脱了外袍,小心盖在他身上,然后,继续蹲下来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仿佛,想传递些温度给他。

秦始皇感受着孩子手心传来的温热,心中百感交集。

在这个梦里,世民显然不认识自己,但他对待一个陌生的老者,亦有如此的温情和爱护我儿何其仁善!

就在他设法想跟李世民交流,以唤起对方的记忆时,却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接着,本该早就死掉的赵高,端着一碗药满脸堆笑地走进了殿中。

秦始皇的目光倏地一利,突然之间也不知从哪来了一阵大力,总算能动一动手指头了。

他忙借着梦里的自己微弱的身躯,用尽全力开口道,

“朕不想再喝苦药了,下辈子,就让你当我的孩子吧,我很喜欢你”

话音一落,他迅速脱离这个躯壳,被卷入某个白茫茫的虚空之境。

接着,他看到了一行在前方半空中跳跃着的字,

“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秦国二世而亡”(2)

秦始皇颤抖着手,取剑去劈那些字,哪知剑锋还没触到对方,那些字又跳跃着,以匪夷所思的速度飞快变动起来。

等他定睛再看时,一下就愣住了,只见半空中的字变成了,

“三十六年四月,始皇巡游劳累乏极,病于沙丘行宫,太子世民衣不解带侍疾于前,召集四方名医会诊帝无恙,太子大喜继始皇、太宗两代之后,秦又迎来数代明君,海晏河清,国祚绵长”

秦始皇强按下心中的激动,握紧手中的剑柄,一眼不眨审视着这些奇怪的字。

似乎,只要对方敢再变,他必会一剑将它劈得四分五裂!

他等了半晌,发现那些字不但没有再变化,反而,还从原先的躁动跳跃状态,渐渐安静了下来。

当秦始皇再次细细阅读这些字,并大松一口气,露出一个“合该如此”的笑容时,他的梦醒了。

一睁开眼,就迎上了李世民那双担忧焦灼的眼睛。

秦始皇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脸庞,确认这确实不是梦境后,开口叹道,

“哭什么?朕不是好端端的吗?”

一旁的夏无且忙上前为君王诊脉,确定高热已退、脉象无碍后,他和一旁的医士们忙高兴得跪了一地。

一直担心父亲又会被命运推向那一幕的李世民,早已哭得红彤彤的眼睛立刻又溢满了泪水,哽咽道,

“阿父啊,你已经昏迷整整三日了”

秦始皇心疼地用指腹给孩子擦泪,

“朕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有些头疼脑热的,也是寻常之事,我儿不必担心”

想到梦中最开始的那些字,他又马上补充道,

“纵便有一日,朕真会突然离世,我儿也要肩负起”

“阿父慎言呐!你答应过我的,你会亲眼看着我登基,亲自教我怎么当一个合格的秦国君王,亲眼看着大秦在我的手上越来越好孩儿不允许阿父食言,你必须陪我走下去,再走很久很久!”

纵便李世民已经成年,此刻也忍不住伤心万分。

毕竟,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眼下这时间点,的确是很快就会离世的。

而他枉有一腔兵法、满身武艺,却奈何不得半分这捉摸不定的天意!

秦始皇见孩子完全听不得这样的话,只好温声改口道,

“好,父王不会有事的,我会一直陪你走下去,再走很久很久,亲眼看着大秦在你的手上越来越好”

李世民这才压下心中惊惧不安,强颜欢笑着命人为父亲取水和粥食来。

好在,第二日秦始皇就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英毅,全然看不出半分不妥。

李世民仍未敢松懈半分,一路都在认真观察着父亲的状态。

直到回到秦国上郡,秦始皇也没有任何病情反复的样子,李世民才终于放下心来。

就在这时,另一个好消息也被信使快马送到了他们面前:

太医刚诊出,太子妃已有身孕三月余!

李世民大喜过望,秦始皇亦欣喜万分,忙命人加快速度赶回咸阳。

夕阳的淡淡金色余晖中,君王与孩子并肩而行踏上了白玉石阶。

他含笑抬起宽袖,指着前方肃穆的章台宫群殿,

“我儿还记得,当日你对朕许下的承诺吗?待你来日登基后,莫忘了给朕建一座宫殿。朕也是要当祖父的人了,往后,合该有个宽敞些的地方,让孩子好好玩闹蹦跳”

李世民神采奕奕顺着父亲的手臂望去,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重檐屋顶,看到了东宫里妻子温柔的笑容,看到了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喜悦。

待回过神来,他立刻顺着父亲的话答道,

“孩儿遵命!生我者父母,养我者万民,孩儿不但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宽敞的宫殿玩耍,也想让天下百姓的孩子,也能有宽敞明亮的房屋,让他们不用再忧心下雨天漏雨、下雪天被压塌让天下寒士俱欢颜,此乃为君者之本分也!”

其实,秦国的建设才一步步走上正轨,他纵便再在意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也不可能专门给孩子修个宫殿来玩,只是顺势附和父亲让他高兴罢了。

既然父亲主动念叨起想修宫殿,等自己以后即位了,阿房宫是一定要尽快动工

的——

至于经费,他打算从自己的封地私库里先凑。

除了先前的众多封地,前几年父亲又赐了齐国数县给他,还允许他把封地上的盐池收入全部自留……纵便李世民每年都会留出一部分收益来充作救灾的备用,剩下的私库余额,也是十分可观的。

秦始皇听完一怔,好一个,让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一刻,他立刻想到了梦中最后看到的那些文字,想到了“海清河晏,国祚绵长”之词,目光不由渐渐凝重起来。

恐怕,天意让那个梦境,带自己看完了大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就是想提醒自己:

是有了世民心忧黎民的治国之道,大秦,才会迎来后一种结局吧?

自己既得了预示,又岂能背道而行?

这样想着,君王伸出修长有力的手,紧紧握住了李世民如今也同样修长有力的手,

“朕统六国,四海疆域归一,我儿之心志在天下,欲令四海人心归一,欲履水火如平地大秦一路挥剑斩棘走来,有我儿与朕携手同行,又何愁前路无坦途?如今乱世已定,天下之民对朝廷满心期待,我儿可大胆去做你想做的事!”

(正文完结)

第118章 番外一二凤登基

第119章

李世民没想到,父亲那日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已然是存了退位的心思。

直到数月后,当礼部侍郎满脸堆笑带着尚衣局的人,来找他商议冠服的尺寸细节时,李世民才骤然惊诧不已。

他急忙跑去正殿寻找父亲,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始皇放下手中的奏章,眼角眉梢含着欣赏的笑意,打量着这个最让自己得意的孩子。

然后,在李世民焦急的目光中,他用一种“今晚吃什么”的无谓语气答道,

“世民呐,自从有了你,朕就得到了许多的惊喜,现在朕也想送给你一个惊喜,让你早些登上秦君之位”

李世民一听忙打断了父亲,声音急促道,

“可是阿父如今春秋正鼎盛,根本就毫无半分昏聩之相,又何至于,要这般早就传位给孩儿?”

他并不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也绝非贪婪之人。

这一世,他既然早就坐稳了太子之位,又得到了父亲愿意在年老后禅位的承诺,又岂会日夜盼望自己能早点登上那个位置?

相反,在他心中,以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来说,这事,最起码也该晚几年再提起的,父亲怎么会突然起意就要退位?

君王这一出“秘而不宣”的计划,着实打得他措手不及。

秦始皇轻叹一口气,指了指身前堆积的奏章公文,

“所谓春秋鼎盛,不过垂垂老矣,朕十三岁时就接过了秦王的担子,我今年已经五十了,精力早就比不上年轻之时,再这般操劳下去,恐怕,很快就会真的昏聩糊涂了我儿世民长大了,也该帮父王分担肩上的担子了。”

他是何等坚毅强大之人,当他亲口说出这样一番服老的话时,这句“精力早就比不上年轻之时”,让李世民的泪水一下就盈满了眼眶!

如今的他,已经长得跟父亲一样的高大挺拔了,但他仍跪下来趴在父亲的膝上,哽咽道,

“阿父为大秦殚精竭虑,孩儿惭愧万分这些朝事政务,孩儿就算以储君的身份,也是能为阿父多分担几分的,何至于要这么早就传位”

秦始皇看着他又开始哭,真是有些头疼,不由下意识伸出手,轻拍着他的后背,柔声道,

“你都是当上阿父的人了,怎能还动不动就哭?朕累了,不只是想让你为我分担几分政务,而是想把大秦的三十六郡数百县,全都放到你的肩上挑着,朕相信,你一定能胜任”

李世民是他一手亲自养大的,他当然知道,对方是最纯孝的孩子,他一听闻此事就急着跑来劝阻,绝不是惺惺作态。

说起来,秦始皇这样的当世雄主,对权力当然有着与生俱来的超强掌控欲。

如果他心爱的太子不是李世民,那么,无论是谁当了太子,他都绝不可能提前把秦君之位禅让给对方的——

再者,以其他诸子的表现,恐怕,那时的大秦真会如梦境中一样,根本就选不出一个他想要的继承人!

他多年前答应李世民,“年老后会退位当太上皇”,也绝非全是宠溺孩子的缘故,而是还有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李世民表现出来的卓越政务能力,让他暗暗赞赏不已,这个让他无比骄傲满意的孩子,仿佛生来就是该当君王的!

既然是这样,秦始皇当然能放心大胆地,把大秦的江山社稷,提前交托到李世民的手上。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地想禅位,自然,是受到了沙丘那场病和那个梦的影响。

在那个梦境中,他知晓自己有“三十七年病逝于沙丘”的危机。

虽然,此番安然避过了沙丘之劫,从而在现实中,得到了与梦中“帝无恙”的天书断言一样的结局。

可这个太过巧合和诡异的经历,让他第一回对自己的寿数生出了深深的质疑。

他不确定,接下来,自己还能再活多久。

万一,他已寿数无多,到时若仓促离世,独留下世民面对大秦这偌大的江山朝局,作为父亲,他终究是放心不下的。

倒不如及时退位放权,让孩子尽早开始全面处理朝政,自己再从旁协助他尽快上手

也许,在临死之前,自己也能过上几年含饴弄孙的清闲时光。

一个君王,能活着看到自己的继承人继位,又能因为继承人的过分优秀,而过上悠闲的“辞官告老”生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莫大的幸福?

李世民含泪啜泣道,

“可是孩儿觉得,阿父还很年轻,若我这么早就接手大秦的担子,真的有越俎代庖之嫌,孩儿不孝”

秦始皇接过洁净的帕子塞到他手里,大手一挥道,

“你是我的儿子,是朕让你名正言顺登基,早日操持国事的,又何来越俎代庖之说?谁人又敢说?好了,现在朕才是秦国的皇帝,此事我心意已决,不必再议!”

李世民愈发感动,眼泪顿时流得更凶了。

阿父,阿父这一世,他有世间最好的父亲!

秦始皇三十八年二月初九,始皇帝主动禅位,自称太上皇。

在李世民的执意要求下,太上皇一应待遇不变,仍保留秦君的规格。

而提前筹备好的登基大典,当日也按时在渭水岸边的宗庙之中举行。

在文武百官的跪拜山呼下,身穿庄重玄色冠服的李世民持香三叩九拜,祭祀天地先祖,正式宣告天下:

今日起,大秦新君即位了!

次日,李世民又马不停蹄举行了立后大典,册封蒙嗣音为皇后,并诏令天下“朕不设后宫”之事。

次月,他亲自抱着刚满一岁的长子嬴瑜,再一次踏进宗庙,为孩子举办了册封太子的典礼。

看着在李世民怀中咿咿呀呀啃着手的小家伙,看着小家伙那张与李世民幼时几乎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可爱面容,负手站在一旁观礼的秦始皇笑着笑着,突然眼眸有些发热发酸。

时至今日,他还清晰记得世民幼时的可爱与顽皮,也还记得自己发现拥有了一个天才神童的欣喜与忐忑一切往事都还历历在目,好像昨日才刚刚发生似的。

然而眨眼之间,世民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英姿俊朗的青年,就连他的孩子,都已经一岁了——

时间,真如流水一般悄然无声流逝而去啊!

这时,正暗自神伤感慨着的他,冷不丁被一个热情的小团子扑上来,“吧唧”“吧唧”地抱着他的脸颊啃来啃去。

那个紧紧搂住他脖颈的幼崽,还不忘兴奋地仰起头来,朝他高兴喊着“哒哒哒哒”。

秦始皇忙伸手接住孩子,一边心中欢喜地任由对方亲来亲去,一边佯怒瞪了李世民一眼,

“立储大典结束,瑜儿早就饿了,你不快些把他抱回宫中,来找我做甚?”

李世民笑着看向在祖父怀中撒娇的嬴瑜小儿,

“阿父误会了,是这小子一直吵着要找他的大父,孩儿就只好先把他送来了。”

嬴瑜虽小,却颇有几分灵慧,每回一见到大父,就会欢快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了母亲,他最喜爱的人就是大父啦。

但凡有始皇帝在场的地方,连李世民这个父亲都只能退居二线。

当然,一个当爹的能混到这个地步,也是有原因的——

当年对父亲总捏自己小脸深恶痛绝的李世民,如今也常常因为抑制不住的无尽喜爱,管不住手要去捏孩子的小胖脸玩耍,而嬴瑜被他捏得烦不胜烦,自然就更喜欢从不捏他的大父

秦始皇一听李世民这话,愈发欢喜,忙含笑逗弄起怀中的孩童。

这一刻他的声音温柔得,让李世民差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原来,是大父的瑜儿要来找大父玩的好孩子,我们走吧,大父带你先回宫”

说着,秦始皇就抱着孩子,衣袂翻飞大步往宗庙外走去。

李世民在叮嘱了跟来的礼部官员和太史令一番后,忙追上去跟着上了马车。

他刚走上来,就看到嬴瑜那臭小子,又在咿咿呀呀地抱着父亲一通乱啃。

而向来威严的秦始皇,脸上也洋溢着罕见的笑容。

这一刻,李世民心中突然涌起了一阵从未有过的酸涩。

虽然理智提醒他,他绝不该为此而吃醋,不然,也实在太幼稚了些!

可是,直到马车开始启动了,忙的不亦乐乎的父亲,也没开口搭理他。

前世他诞下长子之时,朝堂中早就已经暗潮涌动,李渊虽然给他的长子,赐下了“承乾”这个寓意非同一般的名字——

也不过是为了,安抚稳住继续要为大唐基业征伐的他这个儿子罢了。

实际上,李渊早就有了李建成诞育的孙辈承欢膝下,对他的长子并无太多喜爱,甚至,因为对方翻来覆去的疑心,观音婢带着承乾留守长安的日子,堪称如履薄冰。

按理说,这一世他得到了秦始皇真挚宽容的父爱,他的孩子也与祖父隔辈亲,简直亲热得不得了,他是该高兴万分的

但还是好委屈,谁还不是个孩子了!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幽幽地半真半假道,

“阿父好偏心,孩儿幼时,何曾与父亲这般亲近过?你又何曾用过这般温和的语气,跟我说过话?”

说着,他走到父亲的身旁挨着他坐下,然后,伸手轻轻捏了捏嬴瑜胖嘟嘟的小脸墩。

嬴瑜立刻龇着八颗小牙,转身对他发起了凶猛的口水攻击。

秦始皇闻言一时怔然,偏心?自己怎会偏心旁人?

他努力从记忆的蛛丝马迹中,试图找出自己幼时与世民不亲近的证据。

可他翻来覆去确认后,只得出一个结论:

幼时的世民,胆大包天得简直无所畏惧,他敢带着扶苏擅闯自己的正殿,也敢一言不合就跟自己这个父亲“开战”

偏偏自己却觉得,他虽顽劣,却着实可爱坦荡得让人心生欢喜,总想能整日抱着小家伙捏捏小脸,揉揉小手,这,还不叫与他亲近吗?

至于温和的语气么,如果瑜儿也是他幼时那般的性子,自己恐怕也是温和不起来的

李世民趁着父亲发愣的功夫,一把将嬴瑜抱到了自己的怀中,直接使出了杀手锏:

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唱起摇篮曲,开始哄他睡觉!

孩童觉多,嬴瑜今日天不亮就被抱起来,被宫人伺候着梳洗穿衣、演练祭祀的几个重要礼仪,确实早就乏困了。

李世民一首歌谣还没唱完,他就阖上浓密的睫毛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这个小小的孩童,哪里会知道,自己竟中了父亲的“调虎离山”之计呢?

秦始皇对李世民一来就把孩子哄睡的举动,只觉得好笑又天真,他故作威严道,

“你幼时比瑜儿顽劣胆大,我从未真的责怪过你,又何时与你不亲近了?你如今已是秦国之君,如何还能再与一个孩子计较?”

其实,李世民那几丝横空飞来的吃醋情绪,在这会儿哄幼崽睡觉的过程中,已经消散得七七八八了,谁让他向来就是很会哄自己的呢。

他温柔抱着孩子,目光温和地看着父亲,坦然解释道,

“孩儿纵便已是秦国之君,也仍旧还是父母的孩子孩儿不希望,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父亲会与我日渐疏远”

秦始皇眼中迅速闪过一抹笑意,转眸看着他怀中的孩子,

“你是担心,我往后喜爱关心瑜儿的心意,会胜过喜爱关心你?”

李世民诚实地点了点头。

秦始皇伸出手,为他理了理额头上方毛茸茸的碎发,含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

“没想到,我儿也有当局者迷之时!你难道不知道,我这般喜爱瑜儿,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世间,最爱孩子的永远是父母,你和阿音才是最爱瑜儿的人,而我最爱的,永远是我自己的孩子。”

是眼前这个当了父亲,也依然会冒出稚气的世民啊!

李世民听着这话,抬眼对上父亲奕奕有神的目光,立刻强压着心中喜悦,有些尴尬又心情轻快地嘻嘻笑了起来。

救命!

他自诩是豁达之人,方才竟会鬼迷心窍地跟自己的孩子争风吃醋,抢夺父亲的关注……荒唐啊!

由于李世民不喜欢用“秦二世”这个称号,所以,他登基后不会以“秦二世x年”来纪年,还需尽快按礼制商议出一个年号。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竟然从礼部送来的诸多年号当中,一眼就挑中了“贞观”二字。

秦始皇认为,这二字出自《易经系辞下》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有为君者的浩然坦荡正气,非常匹配李世民的性格和气质。

于是,在过完这一年的岁首春节后,大秦正式步入了贞观元年。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李世民无意更换父亲的老班底,但秦始皇认为,惯例不可废,这也是趁机树立君威的良机。

于是两人商议数日后,将一些占据重要位置、而对秦国新法不满的关中老臣,替换成了李世民当初拉拢重用的人手。

与此同时,朝廷也在历年考评优秀的官吏之中,新拔擢了一批人才,升任咸阳各处的要职,原本在少府担任文吏的章邯,亦在升迁的名册之中。

而这一趟,凭着优异的统筹内务之才,得到君王的破格提携,一跃而当上尚书右仆射的萧何,在满心“何德何能,得遇明主”的感激之际,左思右想权衡利弊后,终于咬牙提出了另一个建议:

如今秦国地域虽广,人口却大量集中在关中和三晋繁华之地。

虽然朝廷已屡屡下诏,迁民前往燕楚和边关,但比起辽东和楚南大片未开垦的荒地而言,迁去的那点人口,实在是杯水车薪。

究其原因,实在是战乱之后的中原大地,地广人稀,人口的数量,不足以“合乎自然地迁移往各处偏僻之地”。

所以,他斗胆建议朝廷废除人头税,再将它分摊到商品之中隐形征收。

按他的规划,越廉价的商品,附加的人头税就越少,而越贵价的商品,附加的人头税就越多。

如此一来,既能减轻广大底层百姓的负担,让他们冲破桎梏多生孩子,又能从通过商品税,损失地把巧妙弥补回来。

但是,减免人头税一事,实在太过惊世骇俗,简直是亘古未有!

萧何这建议一提出来,立刻就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

其实就算在大唐,也是会征收人头税的,但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自己来自于后世,就生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从而一口否决萧何的提议。

他认真思考一番后,又召来大臣们仔细商议核算了数

日,最后,君臣们惊奇地发现: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子会让朝廷损失巨额的税收。

但是,如果把一次性征收一百二十钱的人头税,转换到零碎不起眼的商品税之中,那么,朝廷最终能收到的新增税赋,甚至会比原来更多!

而免征人头税带给普罗大众的意义,却是异乎寻常的——

比起百姓每年要一次□□足、全家成年人口的数百甚至上千钱人头税,他们采买商品时多付上一钱两钱,负担立刻就减少了数十倍。

算清这笔账后,李世民立刻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下诏即日起免征人头税,改革商品税。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特意列出了关乎民众生存的柴米醋布等十来种商品,对它们免征这笔税赋,而对那些售价昂贵的奢侈商品,征税标准则按售价等比例递增。

总之,最终为朝廷这一块税赋贡献大头的,就变成了那些离不开奢侈商品的有钱人。

一时间,秦国各地民众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压得世人祖祖辈辈每年喘不过气来的人头税,就这么被陛下一道诏令移走了,陛下真乃千古仁君啊!

而那些公卿贵族当然能算明白这笔账,心知肚明,这是一个明晃晃针对他们的阳谋,但变成了朝廷长期韭菜的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解决此事呢?

他们只能悄悄安慰自己和家人,至少,这免征人头税的大好事,对动辄一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他们来说,也是占到了朝廷便宜的。

不然呢,难道要为了这点鸡零狗碎的小钱,跑去学那些被斩首示众的人,暗中谋划造反跟朝廷作对?呵,谁蠢谁就去吧!

就在秦国国中为之一片欢欣鼓舞之时,李世民收到了来自边关的急报:

东胡联手乌孙和草原十多个部落,纠集了大军二十五万人,陈兵大秦的九原边境,在这封急报送出时,对方已经发起了以骑兵为先锋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