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身世(1 / 2)

祸乱明朝 锦衣铁卫 1931 字 6个月前

众人正说笑间,同知领着一个三十几岁的书生走进来,说道:“方总旗,这是王通判,有什么事情问他便可。”

府级通判是正六品官员,方中愈虽无品级身份却特别,只拱拱手问道:“通判大人,苏州府上报说昆山有叛逆黄子澄的后人,我想知道具体情况。”

王通判答道:“我刚查阅了,是一个叫丰衣锦的乡民举报的。

他这是第二次举报,前一次苏州府、昆山县还有你们锦衣卫都去查验过,都认定举报为虚。”

锦衣卫众人相互看看,王宏建气恼道:“你们地方官府几次抓不到人为什么还上报?”

方中愈横他一眼,王宏建才止声。

方中愈轻笑一下,说:“我这个属下脾气是急了些,不过他说的不无道理。

既然举报为虚,为什么还上报朝廷?你们当地公差熟悉情况都抓不到人,我们就能抓到吗?”

王通判苦笑一下,说道:“这个...并不是我的意思,章程这样规定我们只好执行。”

“你们知府是怕日后担责任吧?”

田再光冷笑道:“我们几个倒霉了,上哪抓人呀?”

王通判看看他又扫一眼同知,没有说话。

“好吧!

多说无益,”

方中愈问道:“那个丰衣锦在什么地方?我要见他。”

“在昆山,”

王通判答道:“总旗大人到昆山县衙一问便知...。”

那时已经是午后时分,方中愈便主张好好吃饭休息,等明日再赶路。

下午阳光最是热辣,其他人自然也都赞同,莫生谷更骂道:“苏州知府就是个王八蛋!

他自己怕担责任,把我们哥几个推河里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行人到馆驿落了脚便出去游玩,又在寒山寺外喝了会儿酒才回来休息,第二天一早才启程直奔昆山。

经一日来到昆山县衙门,门吏报进去,不大工夫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迎出来。

门吏介绍道:“这位便是我们知县廖大人。”

方中愈见他长方脸型、双目分得很开、眉毛却又差不多要连在一处,心中便有些怀疑;这时听说姓廖更是一震。

“哪一位是方总旗?”

廖知县的目光在田再光和崔万霆等年纪大些的脸上逡巡。

“这位才是方中愈大人。”

宋英杰介绍道。

廖知县颇出意外,“没想到方大人这么年轻,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失敬。

各位大人远来辛苦,快请里面坐。”

他言语客气,脸上却是一丝笑容都没有。

众人到偏堂落坐,廖知县问道:“不知道方大人今日到此有何公务?”

“我们是因为丰衣锦举报之事前来,”

方中愈说道:“廖大人想来也知道此事,可不知为什么没有抓到疑犯呢?”

“丰衣锦这个混...”

廖知县骂了半句又转而说道:“那人就是个地痞,所谓黄子澄后人是他想得赏银杜撰出来的,根本不存在!”

“噢...怪不得的,”

方中愈从他脸上收回目光,“苏州府的通判也说抓不到人,我还感到纳闷呢,原来是这样啊!

但是苏州府已经上报了朝廷,这事儿可不好办...廖大人教教我,怎么交差才好。”

“嘿嘿...”

廖知县冷笑两声说道:“锦衣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方大人更是锦衣卫中的翘楚,哪里用得我多嘴了?”

方中愈听他冷嘲热讽也不生气,说道:“你把丰衣锦找来,我问问情况。”

“好,各位大人宽坐,我这就让人去找丰衣锦。”

廖知县说罢起身离去。

“嘿!”

莫生谷抱怨道:“这个县官怎么牛哄哄的?好像他比苏州府的同知官还大!”

“山高皇帝远啊!”

田再光说道:“这个县官定是没见过什么世面,呵呵...说不定家里几代才出了他这一个当官的,便把尾巴撅上了天!”

众人无论怎样说廖知县也听不到,因为他走了后就再没回来。

廖知县不露面、丰衣锦也没找来,众人枯坐了一个多时辰,说得嘴唇都干了。

眼看天至中午,方中愈喊来差人让他去请廖知县。

不大会儿,差人转回来说:“廖大人午睡呢!

请众位大人下午再来吧!”

“嗨!

好嘛!”

王宏建气恼道:“咱们等了这半天,人家居然睡觉去了?太不像话了!”

方中愈拦住他,问那差人,“有人去找丰衣锦吗?”

那差人说:“去了,但是丰衣锦住在百里外的马鞍山乡,后天中午能回来算是早的。”

莫生谷问道:“丰衣锦住哪啊?”

“他住在马鞍子山乡,离此一百来里路呢!

他若不在家还得四处找,后天中午能回来算是早的了。”

差人一席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

众人无奈只好出县衙找地方吃饭、找客栈住下来。

隔天方中愈让人去县衙打听,没有消息,第三天再去还是没消息。

小地方也没有消遣之处,众人只得窝在客栈里闲聊、喝酒打发时间。

到了下午,方中愈说道:“我出去溜达溜达,顺便去县衙看看。”

在县衙连口水都喝不上,自然没有人要求同去。

方中愈出客栈径直来到县衙也不用人禀报便直接闯进去,门吏知道他的身份也不敢拦阻。

到了里面有差人挡住了去路,“方大人请稍候,我去通报廖大人。”

“不用了,”

方中愈继续往里走,“我自己去见他。”

“大人...”

差人跑到前面半拦半挡,“廖大人在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