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番外(2 / 2)

八零文艺妇女 木头山 10769 字 3个月前

毕竟,有些国家最擅长的就是造数据,而不是造实物。

推己及人,当然也会觉得大秦序列战斗机的数据也是造假,拼数据就能定输赢的话,大家也别打仗了。

大秦序列战斗机的首战也十分出色,实战没毛病。

“真是科幻小说啊,吹牛吹的也太大了。”

也就是这时候没有爽文的说法,要不然读者们都要喷李稻花写的是无脑爽文。

现在喷李稻花喷的还是轻了,真读者的喷,对李稻花来说,就是不疼不痒,看看那些专业黑子喷的吧,要不怎么说人家是专业的呢。

说李稻花为了歌功颂德,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要,三代机怎么可能打得过四代机巴拉巴拉……

李稻花也不惯着,直接上数据。

从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争,到几十年前小米加步枪战胜美械师……

这会儿还是正经讲道理呢,他们黑就让他们黑吧,这个月过去,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无脑爽文,什么才叫真正的赢麻了。

第124章 风云激荡20年李稻花这会儿讲道……

李稻花这会儿讲道理,让黑子们觉得,李稻花心虚了。

以前不心虚的时候,喷他们喷的多厉害啊,要是不心虚,怎么可能这么好说话。

一众人欢欣鼓舞,其他人也觉得,李稻花可能是年龄大了,没有以前那种年轻好斗的想法,变得沉稳了。

“沉稳好啊,还是稳重点好,这才像是年轻人的榜样嘛。”

没错,李稻花现在是很多年轻人的榜样,作家,还是国内外著名作家,国内缺外汇的时候,还能帮着创汇。

自己挣到钱的时候,还愿意把钱拿出来,帮助更多的人。

李稻花之前做的图书角公益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哪怕是再偏远的山村学校也有图书角。

虽然偏远的山村学校里面图书更新并没有其他地方的及时,那这些图书也给孩子们,甚至是村民们带来很大的改变。

有些村民在图书上学到了种植养殖技术,经过努力,家里条件总算比之前好了些,以前不敢养猪,怕养死,现在也敢养几头补贴家用。

尤其是新生代的学生们,他们是听着李稻花的故事长大的,不止是李稻花的小说,还有她的各种战斗事迹。

以前总是听大人们说国外多好多好,只要出国,那就是遍地金子。

渐渐的,他们知道,国外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好,并不是所有人都富裕,要学会辩证的看待国外。

学习好的地方,摒弃不好的,这样国家才能发展的更好。

他们最讨厌的是那些无脑说国外哪哪都好,月亮都比国内圆的人,这种人,往小了说是没知识没脑子,往大了说就是汉奸叛徒。

李稻花各种骂人不带脏字的话他们也是学的溜圆,导致学校不得不让老师们教育孩子们要有素质,要文明,要以礼待人。

“我们是文明之邦。”

“没错,文明之邦,邦邦邦邦。”

老师们麻了,现在的小孩,真不好教啊,稻花老师还是太全面了。

看到现在看起来沉稳的李稻花,大家都很欣慰,要争取做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啊。

李稻花还没到三十呢,这群人就觉得,她应该成为稳重的老艺术家,毕竟,她成名,已经快十年了,大家伙几乎是看着她成长起来的。

只能说,大家太高看时间,十年,说起来很长,其实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对发展迅速的地方来说,十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发展缓慢的地方,别说十年,就是二十年,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李稻花就是这种,十年也不会变的,油盐不进的家伙。

当她静悄悄的时候,你最好祈祷她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做妖。

国庆刚刚过去没多久,布鲁理恩特就发布了新小说,神奇的是,他的新小说是全球同步连载的。

在这个年代,这很不容易。

信息流通的不便,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家之间的壁垒……种种原因都导致全球同步连载很不容易。

《自由灯塔》可以全球同步连载,他们也是做了很多努力的,毕竟,这书随时都可能成禁书啊。

不过没关系,人是这样的,越是不让他看什么,他就越是想看,越是非让他看的,反而叛逆觉得没什么可看的。

《自由灯塔》刚开始连载,所有读者都表示,看不懂,但是大为震撼!

在后世,信息茧房是人为编织的,大数据再加上信息管控,国外的信息茧房比国内还要严重。

这个年代,信息茧房一半是人为编织,一半则是信息不发达客观造成的。

这就造成《自由灯塔》里面的内容,大多数人看完都只是觉得猎奇,并不觉得冒犯。

真正觉得冒犯的,只有国内的公知。

如果这本书是李稻花写的,那么他们会直接开喷,偏偏这本书是布鲁理恩特写的,那就不能喷了。

不能喷没关系,他们有办法,夸奖。

就说这是布鲁理恩特写的讽刺小说,再次证明了阿美莉卡的自由,正是阿美莉卡的强大,才让阿美莉卡的作者能创作出这样大胆的作品。

总之,阿美莉卡再次赢了!

国内其实也觉得这本书抽象,觉得这作者也抽象。

阿美莉卡本来准备把这本书列为禁书的,《爱你》已经拍摄完成,为了不被布鲁理恩特影响,直接把布鲁理恩特踢了。

就说布鲁理恩特只是写《爱你》的人,并不了解《爱你》的真正内核,他们拍摄的《爱你》跟布鲁理恩特没关系。

但随着转过年苏格勒的解体,《自由灯塔》正式被列为抽象文学。

伊恩甚至特地打电话过来夸奖李稻花,说她这本书写的好,阿美莉卡的读者们就需要这样的作品。

“已经有人在模仿你的这本小说,可惜在我看来,他们写的都不如你的作品,他们都写不出精髓。

这部小说一定要拍成电影,它绝对会火!”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还是乐子人。

74年的时候,还有一部电影叫《解放军占领巴黎》,那才是真的乐子电影。

李稻花这时候正在海南,改革开放大致是从南方到北方,从东边到西边,所以南方是最早进行改革的。

她要写改革开放,就要从南方开始采风,慢慢往北方和西部去。

西部的发展最慢,这也是没办法的,国家后来一直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也是很久才有成果。

听到说这部小说要拍成电影,在看看现在《自由灯塔》的风评,已经能想到这部电影出来之后,会有多少人奔着乐子去看的。

等到以后,或许还会被做成电影切片。

李稻花是真服了这群人了,她要写的改革开放可是正儿八经的作品,希望不会被曲解吧。

不过应该不会,她现在还年轻,能熬到以后信息化社会,作品的解释权还是归她的。

至于现在,无所谓啦,给钱就行,而且他们拍成电影,还能继续宣传《自由灯塔》,时间会证明一切。

钱和名她现在都有,只想再为社会做些事情,或许不能改变

什么,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因为一些细微的改变,生活更好些呢。

就像他们之前在山里拍电影,在当地吃饭之后,剧组人员帮忙牵线搭桥,当地蘑菇慢慢越卖越好。

因为纯天然无添加,那深山里是真的没有污染,工业化还没破坏环境。

再加上远方物流越发成熟,各种东西也方便运输,国家也会对这些东西进行补贴,尤其是出口产品。

听欧阳远说,他们之前去的那个小山村修了公路,能从山上一直开车到山下。

山上的村民们都没搬家,小山村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现在山上也能挣到钱,以后村子会建设的更好。

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沿着这条公路去上学,比之前上学方便很多。

等到她写到那里的时候,一定要重新去那个小山村看看,或许,等到她到那里的时候,小山村会建设的更好。

现在在海南就听当地人说了很多改革开放的故事,有好,自然就有坏。

改革开放自然是好政策,可人是不同的,总有坏人要利用这个政策做坏事。

她是外地人,不过她是趁着海南的旅游旺季过来的,就不那么显眼。

就是她带着翻译员到处打听,会让当地人警惕,有时候也会被当地狗追着跑。

她也会觉得这实地调研真不是人干的事,可是想想,她这才哪到哪,那些卧底记者、缉毒警察……他们面对的风险比她大多了。

当然,这些实地调查她不可能立刻写出来,要等到差不多全部结束再汇总。

别说南北改革有差异,就连同一个省的不同地方差别也是十分大的,这就注定了她的工作量很大。

沉寂几年之后,李稻花带着最新的纪实小说,《风云激荡20年》重磅出击。

这几年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稻花之前写的很多当时并不被人们看好的小说重新翻红。

李稻花的改革三部曲,原本被人们认为是创新文学,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经济类文学。

而这本《风云激荡20年》,因为是纪实小说,很多人看的时候一度怀疑,这书是不是写错作者名字了。

这几年,李稻花虽然没有新的文学作品现世,她本人的英雄事迹依然流传在大江南北,更别说时不时地“诈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这样的人,能写出纪实小说?

他们倒是不怀疑《风云激荡20年》是纪实小说,因为写的太真实了,越是本地人,越是觉得真实。

书里各种当地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路线,以及通过这些政策创业致富的案例,当然也有各地隐藏的黑暗面。

比如说私人煤矿的安全系数不达标,比如说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制卖面粉行为,比如通过体制内亲戚关系不正当获取行业暴利……

李稻花写出来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但是她不后悔,越早暴露出来,人民和国家遭受的损失就越小。

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就算有风险,也没有普通人去揭发出来的风险大,大不了以后就不在这行做了嘛。

当这本书发表之后,很多地方报纸都对这本书以及李稻花本人进行恶意诋毁,同时也有不少公众人物站出来,曝光所谓的她的黑料。

有些不明所以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对李稻花的感官变差。

了解内幕的人只会同情李稻花。

与此同时,针对李稻花书中提到的种种问题,各方也在展开调查,时间,会证明一切。

第125章 番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1年6……

1991年6月,特大洪灾,李稻花正好就在附近调研,随即到受灾地区帮助救灾。

无数家园被冲毁,受灾人群无家可归,物资缺乏,疾病泛滥。

远方物流也迅速反应,所有工作的车辆全部启动,轮休人员加班加点运送物资到灾区。

现有物流任务完成之后,不再分配新的物流任务,同样加入到运送救灾物资的行列。

作为物流公司,远方物流的运输力在这时候是所有企业里当之无愧的第一。

再加上有扎实的供货渠道,他们也能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尽可能多的物资,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专门的管理人员合理配置救灾用品,保证该有的一定有,不该有的一定没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了国家的努力,海外各界也在积极捐款捐物。

报纸上除了报道各地受灾情况,对于这些援助也深表谢意。

即使这样的时间,依然有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质疑李稻花为什么没捐款,不仅在作协捐款名单里没看到她,在其他捐款名单里同样没看到她。

这些就属于是专业人士,专业盯着李稻花的人,非常的专业,他们恨不得李稻花拉屎放屁都通报一下,说李稻花塌房了,居然拉屎放屁。

李稻花忙着救灾呢,她就在灾区,做不到冲在一线直接去救人,她作为北方人,不善水性,还是别去添乱。

就在灾区的后方,帮助大家做饭,搭帐篷,搬运伤者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的。

尤其是中后期,很多灾民得到安置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创伤,救援队每天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免得出现灾后后遗症。

李稻花作为名人,对大家的鼓舞也是很大的,很多时候就拿着小板凳坐在石头上,给大家念报纸,偶尔也会加入一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

这时候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只要有其他的事情影响,他们就不会想太多悲伤的事情。

因此李稻花有时候会故意说一些有争议,却又无伤大雅的话题,看大家因为这个话题吵闹。

“稻花老师,您别再说什么甜豆腐脑,咸豆腐脑,甜粽子咸粽子的话了,后勤师傅们反映,他们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李稻花把大米粥配咸菜喝完,点点头:“成,你等我换一个。”

“您要换什么?”小同志警惕地看着李稻花,实在是她已经有不少前科了。

受灾群众们很多确实不沉浸在悲伤中了,大家充满斗志,要尽早完成灾后重建,然后把自己支持的一派发扬光大。

“你喜欢吃甜汤圆还是咸汤圆?”

小同志最后是哆嗦着嘴唇走的,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冷的,李稻花更倾向于是冷的,所以她申请给小同志加件衣服。

等到灾情基本稳定,不再需要她这样的门外汉的时候,李稻花才收拾好东西,出发去下一个地方调研。

而这段时间里,关于李稻花挣钱却不舍得给灾民捐款的消息也发生反转。

大量远方物流车辆运输物资的照片,在灾区发放物资的照片,还有李稻花在灾区干活的照片……

这些都能证明,李稻花不仅捐钱捐物,还把自己也捐出去了,她不在那些捐款名单里,只能证明她没有通过那些渠道捐款,她有更适合自己的渠道。

下一站是西南,来到西南,受当地大学邀请,给学生们进行讲座。

讲座结束签名时间,一个女孩拿着一本杂志想让李稻花签名。

其他人都是拿李稻花的作品,只有这个女孩拿的杂志上是她自己的作品。

“稻花老师,我从小是看着您图书角的书长大的,也是因为您,我爸妈才决定让我上学,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对我意义重大,我想让同样对我有重大意义的您在这上面签名。”

女生忐忑不安,担心李稻花生气不给她签名。

李稻花拿起杂志,文章并不长,描写的是女孩小时候眼中的家乡,偏散文,描写的西南边陲小镇仿佛一缕夏日的清风。

文笔虽然稚嫩,可正是这稚嫩,写出了青涩的真实。

她在书页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还祝贺女生学有所成。

女生兴奋起来,她的偶像就是李稻花,没有

李稻花,别说成为作家,她可能连学都没得上。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继大姐出嫁后,二姐也出嫁了,爸妈就想让她辍学回家操持家务,虽然只有十岁,做饭捡柴都是没问题的。

在他们那里,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的人生,包括她的小学同学们。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来家里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爸妈就是不让她去上学,认为女娃上学有什么用。

将来还是没男娃挣的多,还是要嫁人,挣的钱也落不到他们家里。

最后老师生气了,在爸妈又一次说女娃上学有什么用的时候,说起了李稻花,说起了学校的图书角……

作为典型的从小农村走到首都,走向世界的人物,李稻花的成功对她爸妈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反复确定李稻花确确实实是三代贫农出身,19岁就开始写作挣钱,短短几年就成万元户,之后挣到的钱更是不计其数。

不仅把她爸妈给接到北平,就连她家乡的人也跟着沾光不少。

他们一咬牙一跺脚,女生就成了家里唯一一个继续上学的女孩。

老师没说的是,李稻花初中学历,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不好,后续完全属于天赋异禀,基因变异……

他要是敢说,女生的家长恐怕就更有胡搅蛮缠的理由,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自己不优秀不要紧,可以要求孩子天下第一优秀。

为了不被辍学,女生只能拼命地读书,让爸妈看到她不比别人差。

在读书的间隙,老师告诉她,通过图书角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很重要,总有一天,她要去更广阔的世界,她需要提前适应。

老师说的没错,外面的世界跟小山村的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是通过图书角多了解了很多,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她可能会被这世界吓到吧。

到处车水马龙,身边同学的吃穿用度也都不同。

因为提前了解过,对于这些,她有震撼,却不会自卑,只要努力,她也可以拥有这些。

每次回家,在外人面前,爸妈也是一脸得意,她也能看到两个姐姐和同龄人眼里的羡慕,毫无疑问,她是幸运的。

幸运的出生在李稻花功成名就的时候,让她爸妈知道,女孩子也可以在一个领域里发光发热。

在她还上高中的时候,她的很多小学同学已经结婚生子,稀里糊涂的就当上了爸妈,每次看到她们小小的身躯就挺着大肚子,她都会忍不住打个寒颤。

等李稻花签完名,女生说她以后也要像李稻花一样,把挣到的钱捐出去一部分,去帮助其他人。

李稻花严肃地说:“我从来没捐过钱,我也不打算捐钱。”

周围的同学们一片哗然,很多人以为李稻花还在生气,生那些胡说八道的报纸的气,故意说这种话。

谁不知道这些年,李稻花办图书角,自费请偏远山区看电影,这次更是直接去灾区,成车成车的物资往灾区拉。

“我的钱,都在我手里,买成东西,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李稻花骄傲的说。

她买东西是真的便宜,甚至比很多店家买的批发价都要便宜很多,同样的钱,她能买到更多的东西。

李稻花给周围的同学算了笔帐,就算她为图书角的投资,一个小的图书角每年投入,包括图书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本甚至有降低的趋势,第一年投资是最多的。

同样的,给灾区捐物资,也是最开始投入最大,用时最长,后续熟练之后,就能省下钱,换更多的物资。

公司的卡车司机们虽然说他们愿意不要钱,免费加班给灾区送物资,但是公司不能这么做。

该给的加班费也不能少,不能让人寒心。

公司员工们原本就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耀,这次更骄傲了,他们可是实打实参加了救灾。

路上遇到一些自发去救灾的人,他们也热情的邀请对方一起,大家你帮我我帮你。

有些地方道路太过泥泞,大卡车陷进去,是当地居民自发出动,帮着给泥坑里填补木头可以加大摩擦力的东西,让卡车能开出来。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稻花不相信那些所谓的慈善机构,一个慈善机构能上市,他的钱哪来的,好难猜啊。

反正她李稻花的钱那是她实打实,一分一厘挣出来的,她也不需要别人给她捐款,她这么有钱了,还让别人给她捐款,那她不白挣钱了。

至于别人要不要捐款……嗯,决定了,过段时间,再写本书,就叫《血溶于水》。

不能打击人积极性,但是也不能让一些人把手伸进不该伸的地方去。

第126章 番外:论马甲的重要性作为国内为……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李稻花在文坛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电脑普及之后,很快就有了自己专属的论坛,在论坛里,大家除了讨论李稻花的小说,还会讨论她本人。

她要是去哪个学校演讲,还会有学生把李稻花的演讲发到论坛上。

最近论坛里讨论最多的是李稻花的马甲。

前段时间,有个信息技术专业的留学生毕业之后,留在阿美莉卡工作,就职伊恩旗下的公司。

闲来无事,就黑进公司后台,发现布鲁理恩特是李稻花的马甲,公司后台有最近的签字合同。

最初的授权合同没有,因为那时候用的是纸质,之后也没有专门做成电子版,只有最近几年的合同。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布鲁理恩特怎么可能是稻花老师!」这是受到冲击的读者。

「黑公司后台应该是违法的吧?」这是遵纪守法的好市民。

「兄弟,请把应该和吧去掉,绝对的。」

「不要跑题,布鲁理恩特是稻花老师的马甲这件事,我根本不信!他们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啊!布鲁理恩特是很经典的西方思维啊!」

「额……我倒是突然释然了,你把稻花老师的立场代入到布鲁理恩特的作品中,会有新奇的发现哦~」

「等会儿……你要是这么说的话……那那些电影……」

一众读者想到布鲁理恩特写的那些东西,想到把他的作品拍成的电影,甚至还有翻拍的,这不就闹笑话了。

「还不止,你把两个笔名合而为一之后,再结合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会更惊喜哦~」

有些比较年轻的读者不太了解,年纪大点的知道的就多了,反正这时候上网也没人监管,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知道内情的读者就负责给大家科普,布鲁理恩特总共也没写过几本书,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消息也不多。

偏偏这为数不多的次数,跟李稻花结合在一起之后,很神奇啊。

「所以说……大家之前觉得,诺贝尔文学奖上,布鲁理恩特的发言在内涵柳美是真的喽。」

「何止是内涵,现在看来简直就是指名道姓的骂啊。」

「不愧是稻花老师,这彩蛋,多少年了,她是真能藏啊。」

除了这些人,还有些擅长阅读理解的选手,从方方面面入手,以前不喜欢看布鲁理恩特的作品,现在那是逐字学习。

有些眼疾手快的选手,找到了上古时期的视频,也就是布鲁理恩特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候的视频入手。

发现在伊恩上台前,跟李稻花有过明显的眼神交流,在李稻花比出胜利手势之后,伊恩才无奈上台。

刚开始这个消息也只是在李稻花的专属论坛里传播,很快,线下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消息。

尤其是长期蹲守李稻花的记者,看到这样的消息,那绝对要拿过来使劲报道啊。

现在他们报纸都是自负盈亏,谁掌握了

流量密码,谁就能够挣大钱。

曾经,李稻花跟她的黑粉们骂战是流量密码,养活了众多报纸,后来的这些记者们还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要是自己生在那个年代,每个月的奖金那不是手拿把掐,哪像现在,得到处去找新闻,新闻没意思还要重新找。

有老记者这时候兴高采烈,觉得自己的青春回来了,就是这个味,稻花老师总是能给大家整活,谁说稻花老师老了就不能给大家整活了。

李稻花现在已经四十多,每年哪怕没有新的作品,也不愁稿费,不用像以前那样忙忙碌碌。

她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提前退休,人是不能一直工作的,她需要休息,当然,遇到有意思的选题,她还会继续创作。

这样的情况下,曝光度自然少了很多,随着这个彩蛋被挖出来,又重新怒刷曝光度。

柳美也被重新拉出来毒打。

作为全国唯三获得过诺奖的作家之一,被另一个作家指着鼻子骂,还真是少见。

尤其是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李稻花,是布鲁理恩特,连续两届获得诺奖。

这个马甲曝光之后,诺奖的含金量再次被拉低。

之前总有人酸李稻花,说她后续没能获得诺奖,不是因为她不想,也不是因为诺奖歪屁股,是因为她没能力。

之前获奖,不过是侥幸,她文学作品的高度支撑不住诺奖,巴拉巴拉各种。

现在,事实证明,只要她想,拿个新号,她都能获奖,同样是她,披个西方作家的皮,立马就能获奖。

怎么样,她李稻花的含金量,不用她自己强调,这下谁都能看出来了吧。

而且,后来李稻花虽然没获得过诺奖,但是她的作品,有不少在国外也是畅销的,最受欢迎的商业作家就有她。

这说明,西方国家并不是不喜欢她的作品,单纯是不喜欢她这个人,不喜欢她的立场和国籍。

「这么多年了,稻花老师的作品不仅不落后,反而越来越有前瞻性,我要是能早点读懂稻花老师的作品,也不至于现在还在打工……」

「我想起来,稻花老师被黑的最多的《风云激荡二十年》,直到互联网发达起来,才明白,稻花老师写这部作品时的勇气。」

「一群大殖子天天说稻花老师歌功颂德,稻花老师才是为数不多的明白人啊,该夸夸,该揭露揭露。」

《风云激荡二十年》,李稻花被黑了很久,甚至还有人骂她是行走的五十万。

而互联网发达之后,再加上一些地头蛇的落网,这部作品成了大学生必读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这部作品,和李稻花的风评也快速反转,那段时间,她简直成了人间正义的化身。

就连之前追着李稻花骂的报纸也一反常态开始夸她,至于说之前骂她的那些,那不重要,他们也只是被蒙蔽了,要不就把自家已经被抓起来的领导拎出来吊打。

毕竟,人家揭露了真相,你骂人家,那你什么成分众所周知。

当然,曝光也有不好的地方,至少,布鲁理恩特的《自由灯塔》这次是真的被禁了。

作者是布鲁理恩特的时候,这部作品时嘲讽苏格勒的,作者是李稻花的时候,那这绝对是嘲讽阿美莉卡的啊。

这不给它禁了,大阿美莉卡的脸面何在。

在李稻花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抹黑”下,阿美莉卡的名声一日不如一日。

尤其是911事件,《九洲》一直在跟踪报道,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阿美莉卡的名声在他们自己国家断崖式下跌。

在此之前,很多阿美莉卡国民是真的觉得自己的国家正义、强大、民主、自由……

李稻花现在也已经不敢去阿美莉卡了,就算是杂志社集体旅游,她也不出去,她又不傻,不想被自杀。

不要觉得李稻花是小题大做,这是真有可能的,没有人比阿美莉卡更了解文化舆论战的威力。

苏格勒解体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所看所想都是另一个国家文化的时候,会天然对其产生亲近和向往。

只是,禁止也没什么用,《自由灯塔》销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读者不少,就算是从现在开始禁止,市面上也有不少书籍流通。

相反,因为禁止,已经卖出去的书籍就成了绝版,二手书不仅没有贬值,反而一路走高。

《九洲》开山节目大对账,这些年的对比越来越丰富,还会实时更新,其中还有一些东大老百姓根本想象不到的对账。

比如说卖血,东大卖血的价格一路下滑,直到不允许卖血,只有无偿献血,献血最低间隔时间半年。

而阿美莉卡卖血的价格一直上涨,看似比东大以前高,但是二者的购买力不可同日而语。

东大卖血,那是山穷水尽了,卖一次,够挥霍一段时间的,阿美莉卡卖血那是日常进账,卖一次也就够吃一顿的。

《九洲》更新到这里的时候,余华到学校里演讲,吐槽《九洲》应该早点更新的,许三观的人生跟阿美莉卡老百姓比起来好像没那么惨。

《九洲》还有自己的网站,里面就不是文字了,是实打实的视频。

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出过国,他们对国外的印象完全停留在新闻报道中,《九洲》这种全方面的民生视频对他们来说十分新颖,也十分重要。

这些年,公费留学的学生选择留在阿美莉卡的都少了很多,毕竟,第一批公费留学留在阿美莉卡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已经肉眼可见。

有价值的时候待遇都比不上本地人,没价值的时候,那更是过河拆桥,再加上本地人的排斥,真就是两不粘。

阿美莉卡对李稻花真是恨之入骨,各种编排新闻抹黑她,之前国内的抹黑狂潮,也有他们的推波助澜。

这次马甲曝光,接下来肯定就是疯狂抹黑布鲁理恩特,《九洲》已经提前给国内读者打预防针了,不就是舆论战,谁不会了。

公关这种东西,谁先出手,就能抢占先机,《九洲》提前说阿美莉卡早抹黑布鲁理恩特,他们抹黑了,那就是恶意污蔑,他们不抹黑,那正好省了李稻花更多口水。

「稻花老师的含金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一直在上升啊。」